一路行來,“新春走基層”的記者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剛剛走過的虎年,我們交出了一份厚實的民生“成績單”;迎面而來的兔年,基層民眾對建設幸福美好生活,更是充滿希望——
“活了70多歲,第一次在這麼漂亮的房子裏過年!”2月8日,中越邊境廣西東興市東興鎮河洲村73歲的何梅阿婆,帶著記者參觀自家兩層400多平方米的“農家別墅”,臉上笑開了花。“以前,我們住的是泥瓦房,漏風又滲雨。住上這樣的新房子,多虧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邊民過上好日子,社區有了“暖房子”,救孤成了“一家子”,抗旱力保麥苗子……
社區房子更暖
吉林延吉市文河社區
吊蘭、洋繡球……幾十盆花枝舒葉沃,水水靈靈。88歲的崔光勳老大爺看在眼裏,甜在心裏:“往年冬天屋裏也就14度左右,人總凍感冒,花也凍死不少盆。多虧了政府的暖房子工程,今年室內溫度有二十三四度。過了個暖冬,兔年我家這些花兒肯定長得更好。”
2010年,延吉市對60棟、2810戶,共計25.4萬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築,實施了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單薄的外墻加上了保溫層,漏水的屋頂重新做了防水,四處灌風的樓道安上了窗戶,污穢的樓梯間被粉刷一新……
冷暖兩重天地。對這一惠民工程,居民們高興地編了順口溜,“墻穿棉襖,頂戴棉帽;安了窗戶,刷了樓道;裏外三新,老樓新貌!”
為了讓老百姓冬天過得更溫暖,2011年,延吉市還將繼續推進暖房子工程,計劃投資7.9億元,完成582棟、366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築實施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
農家日子更旺
廣西東興市東興鎮河洲村
“危房改造,我家共獲補貼4萬多元。除了建房補貼,我們還享受好多補貼哩!”本文開頭提到的何梅阿婆,樂呵呵地扳著指頭數:看病有新農合,報80%的醫藥費;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60元養老金;種田還有糧食直補,每畝每年80元……
東興市受自然、歷史條件制約,很多邊境山村缺水、少路、不通電,不少村民住著危房。市裏全力推進興邊富民,在危房改造、交通、飲水、土地開墾整理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何阿婆所在的河洲村,借助國家優惠政策,投入了1000多萬元改造基礎設施,新建水泥道路15公里、灌溉渠道380米、沼氣池200多座,解決了380戶村民的飲水問題,等等。全村639戶村民,近3年來完成危房改造的就有267戶。
“新房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村子越來越漂亮,鄉親們的日子就像甘蔗節節高年年甜。”河洲村村支書助理項載全自豪地告訴記者。
以前,村裏路又破又窄,種的東西運不出去賣。現在,修了水泥路,紅薯、龍眼、荔枝都能運出去變回錢。何阿婆的小兒子項達光説:“現在政策這麼好,只要肯努力,不愁過不上好日子”。新一年,他還計劃在農閒時與鄉親們一起做些中越邊境生意。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高釀鎮三寨村
早上6點,羅康敏家的屋頂上就升起了炊煙。“原來,我家就住在簡陋的棚子裏。政府將我家從山坡遷下來安置在公路旁,同時還配套建設了水和電。做夢都沒有想過有這一天,生活大變了樣!”談起自己的新生活,羅康敏激動得眼中泛起淚光。
早在2008年,貴州省委、省政府調查摸底發現,全省有192.48萬戶農民住在危房中,佔農戶總數的23.16%。在中央支持下,貴州打響危改攻堅戰。黔東南州困難戶羅康敏家,幸運地成為一戶試點。
告別了住臨時窩棚的日子,羅康敏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老婆的病好了些,兩個女兒上了學。2011年春節,羅康敏帶著一家人在新房子裏歡歡喜喜過了個溫暖年,並積極規劃著自己的未來:從政府貸點小額貸款,租點山地,擴大金秋梨種植規模;再去農技站好好培訓一下,提高種植技術,多賺點錢支持孩子學業。“希望孩子們將來走出大山,好好報答社會”。
黔東南州共有39萬多戶農危房,2010年完成了7萬多戶農危房改造。今年,這項惠民工程,將讓更多的村民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
救困更加到位
新疆烏魯木齊SOS兒童村
“阿姨新年好!”敲開烏魯木齊SOS兒童村9號鄧瓊家的門,活蹦亂跳的卜成元搶在鄧瓊“媽媽”前頭,打開了門。鄧瓊邊給小成元準備衣服邊説:“一早,助養人陳先生來電,要帶他去看電影呢!”
10年前烏魯木齊SOS兒童村開村,鄧瓊從報紙上看到招聘信息,毅然報名參試。考試合格後,她從老家江西吉安來到“村”裏上了崗。10年來,鄧瓊已經成為10個孩子的“媽媽”。
近年來,社會對兒童村和這些孤兒們的關愛越來越多,從捐錢捐物,到志願服務、社會助養等等,社會的關愛,帶給那些幼小的心靈更多親情的溫暖。鄧瓊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不,孩子們都‘回家’過年了:于飛和景丹丹被助養人接回家過年,鄧楠欣被助養人帶到溫州過年……”
春節期間,烏魯木齊SOS兒童村的70多個孩子被領回“家”過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今年開展的“領雙孤回家過年”活動中,全疆有1500余名孤兒孤老被愛心人士領回“家”團圓。
福建省沙縣富口綜合農場寶龍新村
一排排整齊嶄新的樓房,家家挂燈籠,戶戶貼喜聯。正在屋外打糍粑的吳起鑫,用吆喝聲表達了大家的心情:“打糍粑了,過新年呀!搬新家了,謝黨恩呀!”
2010年6月,一場洪災沖毀了吳起鑫的希望。
吳起鑫家一直生活拮據。2008年,他通過土地流轉從外出做小吃的鄰居手中轉來25畝魚塘,本想靠勤勞脫貧致富。沒想到,魚塘去年全被洪水沖毀,直接經濟損失10多萬元,房子也被淹得無法住人。吳起鑫再度淪為需要依靠政府救助的低保戶。關鍵時刻,政府伸出了救助之手,加緊實施災後住房重建。如今,寶龍新村包括吳起鑫在內的44戶災後重建戶都住上了新居,過了個安樂年。
截至去年底,沙縣全縣城鄉低保戶超過3200戶、總人口6000多人。面對這些困難群眾,沙縣努力將救助工作做得細緻、有效,儘量解決他們的住房、就醫等生活需要。今年,他們還將加大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致力於增強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的自身“造血”功能。
抗災更多力量
江蘇省射陽縣長蕩鎮雲安村
一場抗旱保苗課,正在麥田裏開講。縣高級農藝師、縣農環站站長徐守明現場為村民講課:“抗旱保苗要科學,既要澆足澆透,又要避免田間積水……”就村民們提出的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問題,他還開出了“田頭處方”。
兔年春節,射陽縣的田間地頭,許多農業技術人員在為抗旱保苗忙碌著。射陽縣是全國著名的産糧大縣,自去年9月中旬以來卻一直沒有降雨,加之大風天氣多,土壤失墑加快,導致越冬作物旱情嚴重。
面對苗情和旱情雙重復雜的局面,射陽縣委、縣政府向全縣各鎮、各部門發出倡議,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在第一時間迅速投入抗旱保苗第一線。目前,由1200多名黨員幹部組成的100多支黨員抗旱服務隊,自籌資金,購買灌溉設備80多臺,深入田間地頭,重點幫助家中勞力欠缺、家境困難的農戶組織抗旱。截至2月7日,全縣共投入抗旱資金500多萬元,日出動勞動力1萬餘人,530多座排灌站全部開足馬力,已抗旱保苗157萬畝次。
“我家的麥子,已按技術員説的澆了一次水。雖然旱情嚴重,但我有信心獲得好收成。”正在田間給麥子澆水的陳洋鎮後灣村村民唐德龍滿懷希望地説。(記者 戴嵐 趙鵬 龐革平 汪志球 姜潔 孟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