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2月9日電(記者石慶偉)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遼寧加速所有制結構調整,民營經濟“短板”不斷加長。去年,遼寧民營經濟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900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超過60%。
國企比重過大、非公經濟滯後、經濟活力不足曾嚴重影響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和振興。“十一五”期間,遼寧大力破除非公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財政貼息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享受同等待遇。來自遼寧省政府的最新數據顯示,近五年來,遼寧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2.1%,比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高8.1個百分點。瀋陽遠大集團、遼寧忠旺集團等一批年産值超百億元的民營企業快速崛起,成為全國同行業領軍企業。
在經濟總量擴大的同時,遼寧民營經濟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了五分之一以上,成為民營經濟第一大支柱産業,民營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産能則被大量淘汰。
如今,遼寧民營經濟已初步形成集群式發展態勢,産業鏈不斷加長。全省已出現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等上百個各具特色的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産業集群。鐵嶺專用車生産基地、本溪醫藥生産基地等重要産業集群中,來自省內外的一大批民營企業快速壯大,帶動了全省區域經濟發展。遼寧一批民營企業還加速向海外市場進軍,去年全省民營企業出口交貨值達到1670億元,比“十五”末期增長了1.1倍,佔全省出口值的一半以上。
遼寧民營經濟在促進就業、增加稅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吸納了全省80%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員。去年遼寧有1119.06萬人在民營企業中就業。
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遼寧民營經濟發展仍有一定差距。今年,遼寧將進一步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積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力爭“十二五”末全省民營經濟比重超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