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六成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歷時4年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終於完成基本的布展,將於3月底免費向世界開放。
如果從1905年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創建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開始,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僅僅有100多年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只有21個博物館。事實上自2008年國家四部門啟動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來,由於參觀人數成倍增長,原有的許多博物館都不能應付新的需求,紛紛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進行了新建或改擴建,其中包括廣東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等18個省級以上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132個地市級博物館以及69個縣也新建了博物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博物館以每年100個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中國的博物館已達到3000多個,這其中有1743個實現了免費開放。
“我是免費開放最堅定的擁護者”
這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的親身經歷:“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前,有一次我去甘肅省博物館考察,在展廳裏我看到十幾個大學生正圍著展櫃認真地記錄,經過了解知道他們是大三學生,第一次到博物館,而且是因為蘭州日報和博物館搞博物館展覽的評比活動,他們作為活動的參與者才有機會免費進到博物館。一個大學生説,他們經常路過博物館,但是都不捨得進來。蘭州拉麵兩塊錢一碗,但是甘肅省博物館是35塊錢一張門票,等於他們十幾天的早飯錢。我就想,我們建了那麼多博物館,目的是什麼?所以我是博物館免費開放最堅定的擁護者。”
2008年,財政部在組織力量對全國各博物館門票收入和年度運營經費情況進行仔細核查的基礎上,設立了免費開放專項補助資金。2008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計撥付52億元,其中2008年12億元,2009年和2010年各20億元。地方財政在這方面投入的配套經費達到10多億元。這項由政府“買單”,從上至下推動的政策帶來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許多一輩子從未走進博物館的人成為了博物館的常客。
萬事開頭難。在免費開放的初期,我們看到了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福建省博物院春節期間“試水”,免費了幾天,因參觀人數過多而導致展品受損;軍事博物館開放僅4天就接待觀眾超過6萬人次,由於離北京西站近,展廳裏不時出現旅客的大包小包;上海博物館免費開放第一天,接待觀眾超過6000人次,上廁所的人排成了長龍…… “人滿為患”是中國的國情,而這麼多人的“公共文化權利”需要滿足也是國情。
經過免費開放之初的“爆棚”和“井噴”期,目前博物館的觀眾人數趨於常量,大型博物館、紀念館日均約3000人次,中型博物館、紀念館日均約600人次,小型博物館、紀念館日均約200人次。免費開放後,最大的受益者是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調查顯示,原來博物館的觀眾以機關、學生、部隊、旅遊團隊為主,現在則以社區居民、零散觀眾為主,以前多是收入穩定的群體,現在多是低收入群體、老人、外來務工人員和殘疾人等。而且從年齡構成看,正在向高齡和低齡兩個方向延伸。僅僅兩年的時間,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共計接待觀眾8.2億人次,平均每館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了50%。
“如果你的陳列是‘垃圾’,即使免費也沒有人看”
一位外國觀眾在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陜西古代文明》陳列展後在留言簿中寫道:我去過十幾個國家的博物館,今天是我看到過的最好的展覽。
“免費開放雖然撤掉了觀眾進入博物館的門檻,但並不等於博物館就可以一免了之,等著觀眾上門,如果你的陳列是‘垃圾’,再免費也不會有人來看。”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説,“免費開放其實使博物館的功能發生了轉變,從過去傳統的重視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轉向更加突出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和休閒娛樂功能。這種角色的轉換第一次使博物館産生了競爭意識,大家都免費了,哪的展覽好,觀眾才會去哪,哪的服務好,哪才會有回頭客。”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説,“以前許多博物館滿足於政府提供的基本財政支持,滿足於基本陳列和簡單服務,一些中小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更換週期長,辦展質量不高,教育服務項目和文化産品單一,內容和方式都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也是博物館長期門可羅雀的原因。現在博物館、紀念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了,大家不得不努力提升服務水平。”
博物館免費開放後,經費由政府負擔,又缺少激勵機制,是否會重返“吃大鍋飯”的時代?免費開放後如何對博物館績效進行科學評估?如何通過機構設置激發博物館內在活力?如何理順政府、博物館和市場(公共需求)三者間的關係?這些問題不全是免費開放帶來的,卻因為免費開放而進一步放大。
國家文物局為了使博物館能夠借免費開放的契機科學發展,近年出臺了兩大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博物館評估定級制度。兩年間評定了首批8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71個二級博物館和288個三級博物館。該制度為博物館行業管理和績效評估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二是建立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模式。這也被簡稱為“8+3”模式,即確定8個實力強大的地方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另有3個博物館被選為培育對象。這項措施意在通過中央財政加大投入,逐步創建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博物館。
200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的陳列展達到8480個,比2007年增加791個;而2009年舉辦的展覽達到了14057個,比2008年增加5577個,增幅達65%。在浙江省,2008年的陳列展覽數為400個,2009年則增加到780個,增幅高達95%。我們的觀眾在免費走進博物館之後看到的不再是陳舊的展覽,而是經常更新的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整合了中國博物館資源的精彩展覽。
讓博物館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
重慶市有百餘處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比較分散,大多存在著觀眾稀少的狀況,其中情況較好的是位於主城區內的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烈士陵園。2004年,依託“兩館”組建的重慶“紅岩聯線”成立,後來這條聯線上又多了中共代表團舊址、新華日報舊址、紅岩魂陳列總館、陳獨秀故居等。由一個館到一群館,分散的革命歷史文化紀念地、革命文化遺址串聯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線路。2008年全國博物館實行免票後,“紅岩聯線”收入不降反升,2010年重慶市博物館全年免費接待觀眾1450萬人次,其中紅岩聯線觀眾達641萬人次。
像這樣將博物館資源納入旅遊規劃、形成文化旅遊精品路線的並不止重慶一個地方。
許多省區市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2008年杭州市開始實施“青少年第二課堂行動計劃”,將博物館全面納入學校的教育計劃,通過《成長記錄手冊》詳細記載學生參觀博物館的過程。3年中,杭州市屬博物館的學生參觀人數持續增長,接待中小學生超過200萬人次。
許多博物館加大了文化産品的開發,使人們能夠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在博物館事業發達的國家,博物館內會有非常開闊的營業廳,銷售各種文化産品,比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一年的文化産品銷售往往超過1億美元。我國的上海博物館目前累計開發各類文化産品1600余種,年銷售額達到2500萬元。但總體而言,在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中,有一半以上的博物館都沒有能力開發文化産品。
還有一種是流動的博物館。許多博物館都嘗試著把自己的展覽送進社區、廠礦、農村、兵營,讓更多觀眾直觀地認知和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從大的方面講,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是黨的十七大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同時它也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行動。
國際博物館協會曾經倡導,“博物館不僅是舊遺産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我們的博物館不再僅僅是龐大宏偉的建築,而正在從原來的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成為給人智慧、給人溫暖的家園。(記者 楊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