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記者殷麗娟)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在轄區內實施煤改電項目,解決了老百姓冬季用蜂窩煤取暖既不乾淨又不安全的問題。作為對這項惠民政策的回應,居住在衚同裏的居民配合街道辦事處,拆除了1700多個為儲放蜂窩煤而私搭亂建的煤棚子,居住環境大為改善。
大柵欄街道辦事處響應民意推行惠民項目,轄區居民響應街道的工作,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難”因此迎刃而解,這就是北京西城區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建立健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整合創新的“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體系的一個縮影。大柵欄的群眾説,街道無論是推行煤改電,還是拆除煤棚子美化環境,受益的都是咱老百姓。
北京城市區劃調整後,原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併成立了新的西城區,轄區面積擴大到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猛增至近160萬人,社會服務管理面臨新挑戰。“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是一個群眾將訴求反映到政府、政府制定解決群眾訴求的政策、由仲介服務組織將訴求政策落到實處、群眾再響應政府號召的良性循環互動過程,其最大的創新點在於,改變了以往社會服務由政府單方面管理的模式,將群眾也納入了管理的主體,讓廣大居民共同維護自己的家園。
在西城區牛街生活著回、漢、蒙古、滿等23個民族的群眾。牛街街道辦事處在生活上處處關心各民族居民,在牛街春風社區一條不足200米長的小小街巷裏,先後興建了民族敬老院、回民幼兒園、牛街愛心超市、牛街社保所、牛街居家養老關愛中心;擴建了牛街禮拜寺、回民殯葬所、牛街司法所;改建了牛街春風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站、社區文體中心等公共服務圈,被居民稱為“民生一條街”。
牛街街道辦事處千方百計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贏得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使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的居民和睦相處。居住在牛街的回族群眾馬世傑對記者説:“我們穆斯林群眾生活在牛街真是太幸福了,從出生到死亡政府都管了,生活得無憂無慮。”
北京市西城區區委書記王寧説,實踐證明,哪為群眾做好事實事、做群眾想做的事,哪的群眾響應政府工作、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就高,社會服務管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