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民生佈局新指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記者 謝登科、陳芳、張宗堂)每年的全國兩會,與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話題總是牽動人心。

    時逢“十二五”開局的今年全國兩會,將對又一個五年的民生大計進行新的謀劃和佈局,因而受到更多關注和期許——

    “國強民富、國民共富”的夢想能否實現?社會建設的難題怎樣攻克?社會保障網的編織如何更週密?民生新訴求如何滿足……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成為新一輪民生佈局的指向。

    努力開啟“國強民富、國民共富”的新時代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首要的是促進民富,讓老百姓的“錢袋子”儘快鼓起來。

    人們欣喜地看到,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等方面內容,已經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寫進“十二五”規劃建議。“這是一個重大變化,也是一個最大亮點。以前我們強調‘國富’,這次突出追求‘民富’,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把城鄉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解讀説。

    國富是民富的基礎,民富是國富的依存。“從絕對數來看,近些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增長是明顯的,但從相對數來看,在社會財富這塊‘蛋糕’的切分上,企業收入增長更明顯,政府收入是恢復性增長,而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空間還很大。”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

    改革是實現民富的關鍵所在,通過改革讓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十二五”期間“國民共富”的鮮明路徑:居民收入增長將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將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

    “十二五”開局伊始,從中央到地方,從東部到中西部,多策並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成為共識。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繼續從“限高、擴中、保低”的思路出發,採取措施推動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中華全國總工會:力爭到2012年基本在各類已建工會的企業實行集體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著力提高一線職工的工資收入水平;

    重慶市:到2015年讓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鎮居民收入增加75%;

    ……

    “既要國強,也要民富……在一天天殷實起來的日子裏,老百姓正滿懷希望地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我們將開啟‘國強民富、國民共富’的新時代。”新華網發展論壇的這條留言引起強烈共鳴。

    社會建設從增加幸福提速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關鍵是加強社會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辦好群眾的事情,解除群眾的困難。中央立足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提出的新課題,在“十二五”的民生佈局中舉足輕重。

    近年來,雖然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發展明顯加快,但社會管理相對滯後,影響了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在體制機制、基層基礎和破題辦法上都存在“短板”。

    “發展是硬道理。但如果發展不能有效改善民生,不能給百姓帶來更多幸福和尊嚴,那就沒道理。”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如是説。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內容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公正規範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對人們的幸福和尊嚴至關重要。“它強調的是‘底線均等’,不是給人民分一次蛋糕、發一次贈品那麼簡單,其根本意義在於從制度上保障,讓全體人民公平公正地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梓楨説。

    住房、看病、上學、就業……涉及廣泛的民生難題常常與社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著密切聯絡。“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須從增加群眾幸福感提速。”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市長郭洪昌説。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既要正視問題不回避,更需謀求破題不懈怠,不斷變革、創新、發展。

    面對社會轉型期的新形勢、新課題、新矛盾,著眼早認識、早安排、早動手,黨和政府積極加以應對。新年伊始,一個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主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顯示了中央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更大力氣破解社會建設難題的堅強決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國仁説。

    編織完整嚴密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網尤為迫切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重要的是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為此,政府是責任主體,起著“兜底”的作用。

    兩會召開在即,在眾多網民關注熱點話題的選項中,“社會保障”一直位居前列。這顯示,人們對編織一張完整嚴密、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網充滿期待。

    “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事關全民衣食住行和看病、養老。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十二五’時期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指出。

    按照規劃建議設計的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將重點在農村社會保險體系、城鎮職工和居民社會保險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個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取得重要突破。

    春節過後,全國人均經濟總量最低的地區之一貴州省銅仁地區正式確定,未來五年內用於社會保障的投入增幅將持續高於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我們在這方面是下了決心的。只有建立起覆蓋城鄉所有居民的社保體系,才能為百姓解除後顧之憂,讓百姓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對未來有一個良好的預期。”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銅仁地委書記廖國勳這樣認為。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連續5年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但與國際上一些同等收入國家比較,社會保障還有差距。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研究,“十二五”時期若保持年均8%的經濟增長,我們就有可能實現人人享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適當住房救助和基本養老。

    “在經濟長期平穩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國家有必要也有空間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讓百姓安享幸福生活。”廖國勳説。

    加快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為幸福和尊嚴注入新內涵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還需要加快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這在“十二五”的規劃建議中被著重加以強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經歷了由溫飽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邁向全面小康的里程碑式變化,消費結構也隨之由生存性向改善型、發展型轉變,部分群體已邁入享受型消費階段。

    “現在,幸福的內涵豐富了,外延拓寬了,體面、尊嚴就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意味著要尊重每一個個人的幸福感。”湖北宜昌市市長李樂成認為。

    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已達4000美元,進入世界銀行劃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國際經驗表明,這正是消費需求層次上升、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時期。

    “現在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改善居住、出行等的條件上。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生的需求將日趨呈現多層次和多樣化,滿足的標準也更高、更複雜。”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説。

    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悄然來臨,呼喚著與此相適應的消費供給結構。

    “比如,老年人、年輕人、兒童、男女,城市人口、鄉村人口,農民工,還有白領,高收入人群,需要針對各類不同群體發展旅遊休閒、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網絡動漫等消費業態,拓展新的消費渠道。”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説。

    改革的推進讓公共文化與文化産業兩大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文化供應與消費能力得到增強,但是,文化建設還有諸多發展中的問題尚待解決:優秀的文化品牌仍稀缺;較高品質、較高水平的産品服務項目尚不完整;公共文化和文化産業還存在無效供應,等等。為此,“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未來五年要達到的兩大目標:一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二是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實現這兩大目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謂切中了要害。”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市長趙建才説。

    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正在奔跑中尋找幸福”,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他們渴望豐富多彩的文化産品;他們對健康方面的需求也更加旺盛;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舒適更便捷。

    “但目前,這些方面的供給能力顯然還不足,未來一段時期,只有充分認識、科學認識改善民生的階段特徵,才能準確把握、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的新期待。”全國政協委員鄭新立認為。

    讓每一個中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是中國民生的新佈局,也是億萬中國人的新願景。

 
 
 相關鏈結
· 2011年兩會觀察:"十一五"規劃民生指標全部完成
· 新期待新承諾——五大自治區"十二五"民生新藍圖
· 民生導向引領發展轉變 求解共同富裕"重慶樣本"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