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軍事外交:回顧與前瞻
——專訪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解放軍報記者高吉全、新華社記者王經國)位於北京市正義路上的市政府大院裏,有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60年前的春天,1951年3月8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新中國專司軍事外交工作的部門——中央軍委外聯處就在這裡誕生了。
歲月流轉,光陰荏苒。當年的軍委外聯處早已搬遷,名稱也已多次更改。而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新中國軍事外交已經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今天,當“中外聯演聯訓”“國際救援”“亞丁灣護航”“聯合國維和”等名詞頻頻見諸報端,各種涉外軍事行動不斷出現時,我們又該如何回顧新中國軍事外交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如何認識它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所作出的貢獻?如何梳理過去、把握未來,努力把軍事外交事業推上新的歷史起點?
錢利華少將,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在位於北京北三環旁的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大樓裏接受了記者專訪。
六十余載漫長風雨路
記者: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對於您和您的同事們來説,還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年份,國防部外辦前身——中央軍委外聯處成立60週年。您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新中國軍事外交走過的輝煌歷程?
錢利華: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軍事外交在崢嶸歲月中昂首起步,在國際鬥爭中探索前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軍事外交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創新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如何理解“在崢嶸歲月中昂首起步、在國際鬥爭中探索前行”?
錢利華:新中國成立之初,世界兩大陣營對立,國家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安全威脅,軍事外交正是通過友好合作與堅決鬥爭,有力配合了抗美援朝、炮擊金門等一系列作戰行動,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開啟我軍現代化建設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了20世紀60年代,軍事外交積極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反對霸權主義,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為贏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友誼與支持做出了突出貢獻。
70年代,中美關係逐漸融冰,我與西歐、拉美國家的軍事交往穩步推進,軍事外交為維護國際戰略平衡與世界和平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改革開放後的軍事外交,您剛才用了“創新發展”來形容,這裡的“創新”怎樣理解?
錢利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軍事外交工作確立了服從服務於國家總體外交、服從服務於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我與西方國家軍隊的交往逐漸增多,開始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談判,海軍艦艇也實現首次出訪,我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軍事外交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務實性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我與周邊國家軍隊的互信合作進一步增強,與多個國家簽訂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建立一系列防務磋商機制,首次派出維和部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並加強同各國軍隊的專業交流,學習借鑒了外軍在建軍理念、體制編制、人才培養、後勤保障、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著眼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係,加強與主要大國的戰略磋商與對話,鞏固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往,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組織開展中外聯演聯訓、國際救援、海上護航、聯合國維和等涉外軍事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十余載成就鑄輝煌
記者:談起軍事外交,許多人看到的是隆重熱烈的迎賓儀式、握手言歡時的滿面春風。現實中的軍事外交是這樣嗎?它為我們的國家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哪些貢獻?
錢利華:你説的這些場景,僅僅是電視報道中常見的畫面。事實上,軍事外交實踐始終伴隨著縝密的戰略籌劃,既有友好交流,也有針鋒相對的鬥爭;既有禮儀性的迎來送往,更有專業交流、人才培訓、聯演聯訓、國際救援等大量務實合作。經過60餘年的不懈努力,我軍對外交往的對象、領域和深度不斷拓展,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開展了軍事交往,與22個國家建立了防務安全磋商對話機制;在112個國家設立了武官處,有102個國家在中國設立了武官處,年均組織上百個軍事代表團互訪,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軍事交往格局。可以説,中國人民的朋友遍天下,中國軍隊的朋友遍天下。
60餘年來,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積極配合政治、軍事鬥爭,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二是學習借鑒外軍先進經驗,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是積極增進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互信,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四是積極履行國際安全責任和義務,促進和諧世界建設;五是積極宣傳和平外交政策和防禦性國防政策,塑造國家和軍隊良好形象。
記者:這五個方面的貢獻,有的比較容易理解,第三和第四個方面,“增進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互信”和“履行國際安全責任”,能不能舉例説明?
錢利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通過不懈努力,軍事外交配合國家外交,妥善解決了與絕大多數陸上鄰國邊界爭議,同一些國家簽署了促進邊境地區軍事互信的協議和協定,同韓國建立相鄰軍區海空軍直通電話,同越南開展海軍北部灣聯合巡邏,並與巴基斯坦、印度、泰國、新加坡等國建立了防務磋商和對話機制。我軍積極參與以東盟地區論壇為代表的亞太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機制,特別是通過開展上海合作組織防務與安全領域的合作,成功開創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新型區域安全合作模式,極大地震懾了境內外“三股勢力”,提高了本地區共同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
中國政府積極履行國際安全責任和義務,堅定支持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加入了22項國際軍控條約。中國軍隊先後派出維和官兵1.7萬餘人次,參加了聯合國20項維和行動。中國目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共有1958名官兵在聯合國10個維和任務區遂行任務。自2002年以來,我軍先後與20多個國家的軍隊舉行了40多次聯合演習和聯合訓練。我軍還圓滿完成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災等多項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先後派出8批艦艇編隊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中國作為一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國家,將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六十余載傳承蘊未來
記者:我們回顧軍事外交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過去60餘年的工作實踐,為繼續推進軍事外交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哪些啟示?
錢利華:這60餘年的豐富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我們把它總結為五個“必須”:一是必須服從服務於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始終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向;二是必須服從服務於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努力提高我軍有效履行新的歷史使命的能力;三是必須注重外交策略和藝術,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四是必須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統一,積極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五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創新,不斷推進軍事外交工作的科學發展。這些都是指導我們今後工作的寶貴財富。
記者:再過幾天,全國人民翹首以盼的“兩會”就要召開了,“十二五”規劃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勾畫新的路線圖,您對軍事外交今後的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錢利華:軍事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軍事外交工作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繼承弘揚光榮傳統和寶貴經驗,堅持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係,為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聞鏈結:新中國軍事外交重大事件概覽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1949年11月,向蘇聯、東歐國家派駐武官。
●1951年3月,中央軍委對外聯絡處成立。
●1952年2月,接受首批外軍學員來華學習。
●1953年7月,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1955年6月,陸軍第196師成為我軍首支對外開放部隊。
●1959年4月,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出訪東歐、蒙古等8國並過境蘇聯。
●1972年1月,向聯合國軍參團派出代表。
●1985年11月,海軍艦艇編隊首次出國訪問。
●1990年4月,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軍事觀察員。
●1992年4月,首次向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派出成建制維和部隊。
●1995年11月,發表《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白皮書。
●1997年2月,海軍艦艇編隊首次橫渡太平洋訪問美洲四國。
●1998年7月,首次發表國防白皮書。
●2002年3月,軍隊首次承擔國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任務。
●2002年5月,海軍艦艇編隊首次進行環球航行訪問。
●2002年10月,首次與外國軍隊舉行聯合實兵演習。
●2003年8月,首次向多國觀察員開放實兵演習。
●2003年9月,首次與外軍舉行海上聯合演習。
●2004年11月,舉辦首屆東盟地區論壇安全政策會議。
●2005年8月,簽署首部涉外“部隊地位協定”。
●2005年8月,中俄兩軍首次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
●2008年5月,國防部新聞發佈制度正式運行。
●2008年12月,向亞丁灣、索馬裏海域派出首批海軍護航編隊。
●2009年4月,舉辦慶祝海軍成立60週年多國海上活動。
●2009年11月,舉辦慶祝空軍成立60週年國際論壇。
●2010年1月,首次以軍隊名義向海外派出國際救援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