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記者專訪直擊當前氣候熱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記者張辛欣)旱情還將持續多久?面對氣候變化對農業日趨加重的影響,“十二五”期間將如何積極應對?人工增雨究竟是福是禍?過去的一年,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成了百姓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煩心事。本是談天説地,如今談天色變。對未來的天氣走勢、氣候變化、災害防禦等,不免心存疑惑。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在北京白石橋附近的中國氣象局辦公樓裏,正在為提案忙碌做準備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就當前天氣氣候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就百姓心中的困惑進行解析。

     旱,糧食生産繞不去的坎?

    記者:“什麼時候下雨”幾乎成了旱區百姓心中的頭等大事。當前糧食主産區的氣象乾旱情況怎樣?

    鄭國光:這也是我們氣象部門的頭等大事。去冬今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弱,東部地區水汽難以輸送到華北、黃淮,這就造成北方冬麥區長期缺乏有效降水,形成持續乾旱。

    雖然上個週末喜迎降水,但由於降水偏南,對旱情的緩解作用主要體現在冬麥區南部。降水過程結束後,安徽北部等地的旱情將得到緩解,河南、山東、山西的大部旱情將得到緩和,而在山東北部和華北中東部旱情將持續。

    我們預計,3月份,華北、黃淮乾旱區氣溫正常略偏高,華北北部月降水量有10毫米左右,華北南部10-15毫米、黃淮東部15-25毫米,黃淮西部20-30毫米。這些弱的降水過程,對階段性緩和旱情有利,但考慮到氣溫上升、蒸發加大,氣象乾旱持續的可能性較大。

    記者:旱情將對糧食産量有什麼影響?

    鄭國光:乾旱持續這麼長時間,外界都在猜測,冬小麥長勢是不是出問題了?夏糧産量會不會受影響?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一顆“定心丸”。通過中國氣象局對土壤墑情監測,截至目前,華北南部和西北東部及其以南地區土壤已經解凍,除河南中西部、山東中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土壤墑情較差外,冬麥區其餘大部解凍區由於前期降水和灌溉,土壤墑情適宜。

    2月25日前冬麥旱區土壤水分虧缺主要表現在表層,深層土壤墑情尚好。加之去年秋播質量好,冬小麥未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後期仍有一定的可調可控性。加之2月25日-27日冬麥旱區一場“喜雨”,土壤表層墑情得到改善,有效地緩解了旱情。可以説,當前氣象乾旱對冬小麥生長的影響還不明顯。

    這為做好後期的抗旱減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3月中旬開始,小麥起身拔節,對水分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沒有充足水分保障,將直接影響到冬小麥産量形成的關鍵要素畝穗數和穗粒。後期氣象乾旱對糧食生産影響的不確定性還很大,需繼續做好各項抗旱保豐收工作。

    多災當下,糧食生産怎麼辦?

    記者:近年來,乾旱、暴雨、低溫等極端天氣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産恒定的挑戰。特別是“七連增”之後,天氣在糧食生産中所佔的籌碼越來越重,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鄭國光:你説的沒錯,氣象條件一直是影響我國糧食産量波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已超過500 億公斤,其中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達77%以上,尤以乾旱為重。

    1983年至2006年,我國平均每年農作物受旱面積2500多萬公頃,佔整個農業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1997年、2000年和2001年等特大乾旱年,旱災造成的糧食損失分別佔當年糧食總産量的9.6%、13.0%、11.8%,對糧食生産造成較大影響。

    此外,冷凍害、颱風等都對糧食生産造成重大影響,因氣象災害導致的單種糧食産量波動可達20%左右,嚴重時可達30%以上。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波及範圍廣,影響更趨嚴重,糧食生産面臨更大的威脅和不穩定性。

    記者:面對這些挑戰和威脅,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鄭國光:全球氣候變化使得我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綜合能力均面臨較大挑戰。加強薄弱領域基礎建設,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綜合能力迫在眉睫。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農業的脆弱性最大。因此,應當把適應氣候變化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優先戰略,把促進農業生産和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著眼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著力增強農業抗禦自然風險能力。

    比如,應科學規劃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農業生産格局,適時加大糧食儲備,重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和防禦,著力加強農業生産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加強預測預報農業病蟲害發生的能力,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走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提高農業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

    除此之外,加強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用科技手段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增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必不可少。

    人工增雨(雪)是福是禍?

    記者:您剛剛也提到,科技是緩解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最近,人工影響天氣成為網絡上的熱詞。利用人影作業緩解旱情,效果多大?

    鄭國光:科技是手段,但科技也不能神化。人工影響天氣是指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霧、消雲等目的的活動。這其中,“適當條件”尤為重要,需要一定的雲和降水條件,目前還無法做到晴空條件下人工造雨。

    根據國內外大量科學試驗長期統計結果表明,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一般為自然降雨量的6%-25%。從國內各地區目前所上報的作業評估效果看,增雨(雪)效果都在此範圍內。

    記者:不少人質疑人工增雨(雪)帶來的“後遺症”。它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作業是否安全划算?究竟是福還是禍?

    鄭國光:這點可以完全放心。中國的人工增雨主要採用的乾冰、液氮、碘化銀等催化劑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乾冰、液氮汽化後成為二氧化碳和氮氣,它們都是空氣的組成部分,不會造成污染,碘化銀用量極小,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各地從事人工增雨(雪)所使用的大都為從部隊、民航或國內航空公司租用的飛機,增雨火箭彈型號不同,每枚價格為1200-2500元不等,每次天氣過程每個火箭作業點一般使用3-15枚。據統計,我國人工影響天氣的投入産出比為1:30-1:50。

    氣象部門將通過加強管理,加強人員培訓,科學設計作業方案等方式,將發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未來幾個月,氣象部門將繼續組織安排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開展跨區域飛機與地面立體化人工增雨(雪)作業。

 
 
 相關鏈結
· 氣象局:未來幾天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持續陰雨
· 氣象局:山西等地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28架次
· 氣象局:利比亞的黎波裏天氣有利於撤僑行動開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