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不自滿 不懈怠 不折騰”——寫在兩會開幕前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這是一個寄望明天、充滿憧憬的時刻: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啟之年。

    2011年全國兩會大幕將啟,世界再次矚目中國——

    在過去20年中差不多每兩年多實現經濟總量排名前移一位,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否繼續演繹發展“傳奇”?一個連續30多年平穩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將怎樣續寫“中國故事”?

    “不自滿、不懈怠、不折騰”——過去和未來交匯,機遇和挑戰並存,自信和清醒同在。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匯點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這一宣示,使人們進一步堅定了前進方向……

    過去和未來交匯——歷史地看,中華民族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站在了復興的嶄新起點上

    “如果將來回顧歷史,2010年這個年份必將載入史冊。”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刊載文章,就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發表評論。

    這一刻,人們百感交集——

    “中國從溫飽尚未解決、封閉半封閉狀態,發展成總體小康、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發動機’。從這個角度看,如今中國的發展站在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上。”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

    “今天的成就,建立在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的積累上。但最重要的還是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抓住、用好了重要戰略機遇期,加速發展經濟,加速融入世界,加大民生投入,特別是‘十一五’時期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

    這十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超出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料。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翻了兩番,達到39.8萬億元;中國經濟的世界排序推進了四位,躍居第二;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從0.5輛飛躍到10.9輛(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産和消費大國。

    這十年,從非典到汶川地震,中國發展面臨環境之複雜也超過許多人的預料。尤其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驚濤駭浪,中央沉著應對、科學決策,果斷出臺總投資4萬億元的一攬子計劃,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而且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石。

    “我們不僅把困難的日子挺了過去,而且借機從國外引進新技術,提升了産品檔次。”全國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團董事長周曉光深有感受,應對危機以來,她的飾品企業不但專門成立了科技研究院,而且正努力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

    中國在保持自身較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感謝中國。復蘇已得到確認並擴散至所有的發達國家,這要部分歸功於中國經濟的活力。”法國《費加羅報》的一篇文章説。

    不僅在物質層面——經歷改革開放的洗禮,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的輝煌與磨礪,中國人的精神煥然一新,愛國熱情空前迸發,公民意識蓬勃興起,民族自信心不斷增強,成為中國走向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今年1月17日起,《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高樓林立的紐約時報廣場中心五光十色的電子顯示屏上閃現。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民勤勞智慧,他們值得我們尊敬。”在紐約時報廣場執行巡邏任務的保安格雷格説。

    機遇和挑戰並存——辯證地看,明確發展方位的中國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

    “我們是年年有進步,年年有跨越。但國內外環境尤其是國際環境十分複雜,我們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

    2010年,6000多億元的合同額、400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使日漸國際化的中國鐵建成為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然而,面對這個“全球最大”,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掌門人”孟鳳朝十分理智。

    一個企業如此,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何嘗不是如此。

    站在“十二五”起點上的中國,面臨著異常複雜的外部環境挑戰——

    “‘世界第二’是一頂很漂亮的帽子,但也是一頂不好戴的帽子。”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出於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外界必然對中國未來發展施加影響。

    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緩慢增長,全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歐美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對我國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形成新的壓力。

    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博弈強化,牽動著國際關係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分化組合。

    “中國現在具有發展中國家、新興大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多重屬性,我們要積極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最大限度趨利避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夢奎説。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老矛盾和新問題交織疊加——

    有4.7億農村勞動力,“民工荒”卻日益突出;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我國2萬多大中型企業有研發機構的僅佔25%……這些數字給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警示。

    “今後10年,中國必須更仔細地選擇發展方式。中國不能再依賴廉價勞動力、對資源的揮霍浪費、大規模製造和倣造。”新加坡《海峽時報》日前撰文説。

    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産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這些都成為謀劃未來發展藍圖時不可回避的問題。

    我國在現代化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是規模還是難度,在當今世界上絕無僅有,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誕生於90年前民族危亡之際、執政60多年的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黨。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中共中央為未來5年指明了歷史方位。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這意味著“十二五”規劃不僅是未來5年的發展籌劃,更要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佈局奠基。

    “這些目標好比蓋一座宏偉的大廈,而‘十二五’的5年正是這座大廈佈局和奠基的關鍵時刻。”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

    ——“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在改革開放進行30多年後,中國人均GDP已達約4000美元。但通往未來的路上,中國已不能簡單複製從低收入經濟體邁向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既有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使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我們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開始新一輪改革,下大力氣攻堅。”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説。

    “從熟悉了、習慣了、做順手了的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方式,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既有技術的要求,更有利益調整的必須。非攻堅不能突破,不突破就有可能陷入被動和險境,必須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辛鳴強調。

    ——“十二五”時期是仍然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地位逐步上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從國內看,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內在優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

    “今天的戰略機遇期與五年前、十年前的戰略機遇期已有很大不同。”辛鳴説,好中有憂,不能掉以輕心;危中有機,但要清醒冷靜。戰略機遇十分寶貴,時不我待,稍縱即逝。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説:“在機遇與挑戰的相互轉化問題上,從來就不存在‘一帆風順’、‘吃現成飯’的所謂發展機遇。相反,所謂機遇從來都是由成功應對一系列危機,實現對危機的轉化而來。”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兩個方面。無論是從國內來看,還是從國外來看,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説。

    自信和清醒同在——冷靜地看,不自滿,不懈怠,不折騰,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必將向前推進

    下一個五年乃至十年,能否有所作為,直接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效,關係到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成敗,關係到中國在國際新格局中的地位。

    “我們必須再接再厲、同心協力、銳意進取……不自滿,不懈怠,不折騰,意氣風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堅定而清醒的號召。

    代表委員們同樣自信而清醒——

    “別忘了中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説,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在未來十年中,我們遇到的可以預料的和難以預料的挑戰肯定不少,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就是要善於看到挑戰背後隱藏的機遇,要善於化挑戰為機遇。

    “經濟大國不等於是經濟強國。”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李健認為,必須理性看待今天中國所處的位置,保持清醒頭腦,在充分肯定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更要看到存在的不足與差距,增強憂患意識。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為未來五年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再次明確了注重經濟增長質量的方針。同時,中國也更加重視社會的穩定,開始摸索一條從國富向民富轉變的道路。”日本《朝日新聞》評價説。

    兩會前夕,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殷殷期盼撲面而來——

    “農民工最盼望能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同城市人一樣的社會待遇,不用在城鄉間徘徊、不用為身份迷惘。”作為農民工的全國人大代表康厚明,説出了部分群眾對“十二五”的民生期盼。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讓百姓居者有其屋”“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公平”“分好財富大蛋糕,提高居民收入”……新華網正在進行的兩會調查中,對“均衡發展”的願望始終排在調查結果的前列。

    兩會前夕,各地頻頻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信號——

    江蘇省確定的“十二五”GDP增速目標比“十一五”下降3.5個百分點;上海和浙江宣佈的“十二五”規劃也淡化了規模總量指標,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等導向指標得到強化;在廣東、重慶等地,“幸福”成為各界群眾討論的熱詞。從沿海到邊陲,從城市到農村,十七屆五中全會以來,科學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肩負億萬人民的重托,兩會前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奔波于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傾聽心聲,反映民意。一份份凝聚群眾心聲和意願的議案、提案,將為大會圍繞國計民生的決策建言獻策。

    從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0年“十一五”規劃順利完成——一個又一個“五年”,見證了中國現代化的風雨歷程,記錄了中國復興夢的前進步伐。

    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將審查、審議和討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政府工作報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黨的主張將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

    未來十多天裏——代表委員將履行神聖職責,充分反映民意……

    人們相信,當2011年兩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中國將開啟現代化建設新的偉大征程。(新華社記者:李斌、劉錚、周英峰、熊爭艷)

 
 
 相關鏈結
· 人民銀行全力做好“兩會”議案、提案的辦理工作
· 國家郵政局督導檢查“兩會”郵政服務安全工作
· 今年報名採訪兩會記者逾3000人 與去年大體持平
· 新華社報道進軍手機客戶端 多媒體展示兩會新聞
· 北京公佈兩會交通保障方案縮短勤務路線讓路於民
· 家事連著國計——2011年全國兩會關注熱點前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