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曼谷一家中資銀行的公司業務部,記者看到泰國AKN公司經理宋猜正在辦理人民幣支付業務。他告訴記者,AKN公司從中國一家企業進口一批工程機械,金額為32.6萬人民幣,雙方商定用人民幣付款。“對於東盟的貿易夥伴來説,現在使用人民幣比美元方便。”宋猜告訴記者,“談這筆生意的時候,中方企業提議用人民幣結算,我們公司很快就同意了,這讓雙方規避了近期美元匯率激烈波動的風險。”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推出,順應了境外對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的需求,這項業務在泰國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人民幣“出海”渠道拓寬
2010年被認為是“人民幣國際化元年”。去年6月,中國央行宣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從啟動之初的5個城市擴大至20個省區市,參與的出口企業從365家擴大至近7萬家,同時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今年1月,央行又發佈了《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允許境內機構以人民幣開展境外直接投資。為了緩解“出海”人民幣投資無門的尷尬,去年8月,央行正式宣佈允許境外機構以人民幣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人民幣回流境內打開一扇窗口,增強了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人民幣的意願。
從中國央行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央行間的貨幣互換,到逐步鋪開的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再到跨境直接投資,乃至金融市場投資,通過一項項新政,人民幣加速“出海”,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積極穩步推進。中國銀行3月1日在公告中稱,截至2010年末,通過上述試點項目進行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約為人民幣5100億元。“我們正看到世界各地金融機構、公司和個人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總經理程軍説。英國《金融時報》也在報道這一消息時説,“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正迅猛增長”。德意志銀行有關人士指出,美元/離岸人民幣的每日交易量持續增長,已由去年6月接近零的水平,發展到現在每日達6億美元,預計今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10億美元。與全球外匯市場日均4萬億美元交易量相比,儘管人民幣離岸交易還微不足道,但增長迅猛。日前,德意志銀行推出了離岸人民幣電子交易平臺,以替代電話交易,試圖在這一市場分得更大蛋糕。
境外市場需求驟增
東盟與中國地緣相近,在人民幣跨境使用中,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尤其是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協議正式生效後,雙方經貿往來更加活躍。人民幣跨境結算對於促進中國與東盟地區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投資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民幣結算業務持續升溫,泰國本土銀行和外資銀行紛紛介入並大力推廣這一業務,在泰國的中資銀行更是將人民幣業務打造成自身的特色業務。據介紹,在泰國的銀行除了辦理個人人民幣結匯、匯款業務、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融資業務外,還開辦了離岸人民幣賬戶服務。儘管人民幣在泰國還不是主流結算貨幣,但是人民幣業務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各大銀行相信它將帶來越來越大的效益。
不光在泰國,在老撾、緬甸、越南和柬埔寨,人民幣已經在相當大程度上被認可和接受,一些露天市場的交易都可以使用人民幣。不久前在緬甸採訪期間,一位的士司機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説:“載中國乘客,我只收人民幣。”
作為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背靠大陸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試驗場。去年7月以來,香港人民幣存量急速增加,香港各大銀行紛紛搶灘人民幣市場,各項人民幣業務如火如荼地開展。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香港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總額約為3150億元,同比增長400%。機構預測,未來3至4年內,人民幣存款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債券被稱為“點心債券”,這類債券已然成為“香餑餑”。投行人士預計,2011年“點心債券”發行量將在去年超過200億元的基礎上輕鬆實現翻番。
國際化不能一蹴而就
人民幣境外使用積極穩步推進,被專家視為人民幣國際化長遠路徑的中期目標,將為人民幣逐步發展成廣被接受的國際貨幣構建基礎。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金融高級分析師王家強對本報記者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表明長期以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成為國際金融動蕩和全球經濟失衡發展的重大隱患,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尤為迫切。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國際儲備貨幣的幣種選擇。從經濟規模、投資與貿易指標等方面來看,人民幣最有潛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此外,隨著中國成為對外投資與貿易大國,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投資和國際儲備中的需求激增。
王家強認為,就近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有所加快,總體上會沿著先周邊化、再區域化、最終國際化的步伐,從易到難地推動人民幣在貿易結算、國際投資和國際儲備中的使用。但是,這個步伐是漸進的,必須在國內宏觀監管水平提高、微觀主體適應能力增強、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基礎上推進,需要克服諸多障礙。最終的國際化目標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來完成。與歷史上英鎊、美元和歐元等最終實現國際化的歷史相比,人民幣國際化仍處在起步階段。
通過在香港離岸市場先行試點,人民幣在境外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流動性。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化有著相當的期待,客觀上形成了對加快人民幣自由化和可兌換進程的壓力。如何回應這樣的需求和壓力,是對中國的一個考驗。澳新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人民幣國際化背後隱含著金融開放邏輯,應堅持以國內金融自由化為先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脫離金融自由化而單兵突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造成嚴重的金融配套失衡,最終出現類似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悲劇。(駐泰國記者 吳成良 記者 丁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