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陳錫文就糧食、土地、水利、農民工等答記者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堅守“農根”
——專訪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委員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 熊爭艷)“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民富則社會富,農村穩則社會穩。”在“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國內自然災害多發、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農田水利建設亟待加強等挑戰,農業的基礎地位能否得到鞏固?強農惠農的政策怎樣落實?農村經濟形勢會如何發展?

    全國兩會期間,圍繞糧食、土地、水利、農民工等問題,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聽取他深入分析這些難點熱點問題。

    糧食:面臨氣候異常、成本上升、囤積炒作三大挑戰

    記者:今年我國穩定糧食生産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陳錫文:主要是氣候變化異常、生産成本上升和流通環節出現囤積炒作現象等三大問題。

    首先是氣候變化異常。這段時間小麥主産區的乾旱已發出了嚴厲警告。第二是農産品生産成本上升。不僅化肥、農藥、薄膜、柴油等物資成本加大,勞動力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如果糧價不合理,農民種糧就不會有積極性。第三是流通環節中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最突出的是農産品的生産和市場的聯絡發生變化。比如,大蒜過去從地裏挖出來就上市,但近幾年集貿市場新蒜大量減少。因為大批經銷商在産區建庫,新蒜進庫而不直接上市。這樣,價格掌握在中間商手裏。另外,國際炒家把一些農産品作為金融産品來炒作已有相當長時間。現在大筆資金進入中國農産品市場,引起了農産品的金融化趨向。此外,國際市場對我國的影響增大。去年我國四分之三的大豆靠進口,大豆的下游産品如植物油和飼料等價格也受到國際市場牽制。

    土地:18億畝“紅線”未被突破

    記者:國家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密不可分。對於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你樂觀嗎?

    陳錫文:這幾年是中國歷史上土地耕地減少比較多的一個時期。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的19.51億畝到2008年的18.26億畝,12年共減少1.25億畝耕地,平均每年減少1000萬多畝。其中,建設佔地減少耕地3100多萬畝。

    根據國務院安排,我國剛剛完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詳查,數據還沒有公佈。不過,有一條大家可以放心,18億畝耕地的“紅線”沒有被突破。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耕地人均只有1.4畝,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對於中國長期發展的珍貴意義不言而喻,今後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

    推進城鎮化不能以損害農民土地權益為代價

    記者:目前一些城市推動戶籍改革要求農民在一定時期內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對此您怎麼看?

    陳錫文:推動城鎮化,讓農民落戶城鎮是好事,但不能借這個機會低價甚至白拿農民的土地。依靠農業、農村、農民的積累搞城鎮化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階段應該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否則就談不上“城鄉統籌”。

    城鎮要打開城門,讓願意進城、有條件落戶的農民進城。只要農民工在城市有穩定就業、住房,社保繳納一定年限,城鎮政府就應該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給予其市民化待遇。各個城市應該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現有資源的承載能力規範開展戶籍制度改革。

    水利:把“小”問題放在“重”位置

    記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您覺得在水利建設方面,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陳錫文:1998年大洪災後,各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水利,但主要還是放在大江大河的整治上,對中小河流、小型病險水庫、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力度還不夠。現在,就是要把水利建設的重點轉到“三小”水利建設上。農田水利建設欠債很多,過去主要靠農民肩挑背馱、人海戰術,但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這些設施年久失修。目前,我國農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雖從改革開放前的0.37提高到去年的0.49,但距離發達國家0.7還有差距。

    記者:你説過打通農田水利設施“最後一公里”,不只是地裏面那一段。這句話怎麼理解,具體涉及什麼?

    陳錫文:實際上涉及三個方面。首先要解決中小河流問題。現在發洪水的地方基本不是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而是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的支流。其次是解決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問題。現在全國8萬多個水庫裏有3萬多個是“帶病”運行,其中還有危庫、險庫。第三是解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問題。只有把這些“小”的問題放在“重”的位置,才能解決“來水”問題。

    資金落實要到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取土地出讓收益的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達到4000億元。在落實上,中央的錢不可能直通到地方的“毛細血管”,所以各級地方政府的投入要跟上,要開闢新的資金來源。

    從金融方面看,我國過去的農業信貸很少被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國家給予相應政策引導,支持農業信貸更多投入水利建設。有些水利設施是有收益的,可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投入,誰投資,誰收益。水利不能完全靠別人,必須探索建立新的機制,把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用工荒”不是絕對的“荒” 人口紅利還在

    記者:今年春節後,全國各地出現又一輪民工爭奪戰,你覺得這次“用工荒”有什麼新特點?原因是什麼?

    陳錫文:從農村實際調查統計來看,現在每年外出的農民工數量都在增長,所以“用工荒”不是絕對量減少,不是絕對的“荒”。

    “用工荒”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階段性變化的表現之一,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生産力佈局正發生迅速變化。以前需要農民工的企業大都在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現在中西部地區的産業和企業也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二是勞動力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要的工人找不著,來的工人不想要”,這是個結構性原因。第三是工資待遇和生活成本問題。農民工的勞動力價值進一步得到體現,如果工資水平不能得到合理上漲,農民工就業的積極性自然下降。農民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所以他們要去生活費用更低一點的地方。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雖然工資低一點,但生活成本也要低得多。第四是農民工越來越希望自己被尊重和認同。

    事實上,農村還有大量剩餘勞動力。社會應創造一種靈活的就業機制,把農民的剩餘勞動時間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用起來。我國不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現階段,人口紅利還在。

 
 
 相關鏈結
· 兩會中西部地區的代表熱議承接東部産業轉移
· 兩會代表委員求解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三大難題
· 兩會代表委員三問保障性住房建設“大提速”
· 兩會特稿:“十一五”三項未完成指標發出的信號
· 兩會現場三次特別的掌聲折射政府工作的民心所向
·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呼籲城市加快軌道交通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