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濟續新篇
——寫在中國民主同盟成立七十週年
蔣樹聲
光陰荏苒。今年的3月19日,中國民主同盟迎來了它70歲生日。
中國民主同盟是在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誕生的。它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人,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帶領一批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與共産黨人並肩戰鬥,在反內戰、反獨裁、爭民主、促和平,特別是在舊政治協商會議和國共和談期間,作為“第三方面”重要力量,與國民黨獨裁統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許多民盟盟員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雖然我們後來人未曾親歷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但當看到張瀾、沈鈞儒等民盟前輩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第一代領導人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歷史畫面時,仍會感到激動和自豪。因為它證明了民盟與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的歷程,昭示了民盟為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為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為新中國的成立所做的重要貢獻。
在民盟70年的歷程中,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民盟都始終堅持自覺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與共産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可以説,民盟7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中國共産黨榮辱與共的奮鬥史。也正是源於此,不論遇到何種困厄和挫折,遭受何種艱難和坎坷,它與中國共産黨同心同德的政治信念從未動搖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作為以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參政黨,民盟發揮自身優勢、履行職能,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圍繞國家各個發展階段的重點問題,遵循時任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先生提出的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的十二字方針,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力,在區域經濟、城鄉協調、社會保障、教育科技、生態建設、災害管理等諸多領域,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盡富民之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黨和政府不斷關注民生改善、落實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等,努力承擔起作為一個參政黨的社會責任。
過往的70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但中國民主同盟所走過的道路,它作為知識分子政黨為國家、為民族,為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所付出的心血與探索;它與中國共産黨同舟共濟譜寫的多黨合作的壯麗詩篇;它在中國翻天覆地變化中的努力與實踐;將以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記錄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中。
民盟7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繼承和發揚民盟的優良傳統,續火傳薪,是一個參政黨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緊跟時代步伐的首要前提,其“以天下為己任”、“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精神,不僅要我們銘記在心,而且需要我們傳承下去並不斷發揚光大。在民盟的歷史上,眾多學貫中西、識見超群的前輩,為了追求真理,他們知實情、講真話、做諍友,他們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他們修身明志,把立德、立言、立功視若生命,他們的道德風範和人格魅力,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每念及此,都讓我們生出追慕的感慨。就個人而言,我從一個科學工作者、教授、大學校長,一名普通盟員,到擔任民盟中央領導,能夠踏著前輩足跡,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中,團結帶領21萬盟員在這個偉大而特殊的歷史時期邁向新征程,和全體民盟盟員一起書寫我們的歷史,創造新的業績,心中感到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也由此深切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更深刻認識到民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傳統、薪火相傳的題中應有之義。
風雨同舟七十載,和衷共濟續新篇。
回顧民盟70年走過的道路,重溫它的光榮歷史,繼承和發揚它的優良傳統,如何在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對於一個參政黨至關重要。我個人更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站在新的起點上展望未來,新春的大幕已經開啟,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開局,在這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相信,民盟的工作大有可為,也任重道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薪火在手,使命在身。中國的發展前程似錦,民盟的同志仍須努力!
(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