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對話衛生部蘇旭:少量輻射不會危及健康 無需防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1日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提示

    日前,針對公眾關注的日本核事故對我國帶來的影響問題,記者採訪了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主任、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所長蘇旭,詳解了核輻射究竟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哪些影響,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採取防護措施等問題。

 資料來源:《核事故醫學應急問與答》 蔡華偉 製圖

    天然本底輻射水平對健康無影響

    人們就生活在有天然本底輻射的環境中,時刻都接受著天然輻射的照射

    記者:在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專家們經常會用“天然本底”輻射來進行對比。何謂天然本底輻射,是否會影響人的健康?

    蘇旭: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天然放射性核素産生的輻射,稱之為天然輻射,也稱為天然本底輻射。

    人們就生活在有天然本底輻射的環境中,時刻都接受著天然輻射的照射。

    天然輻射主要來自於土壤、岩石、水和大氣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宇宙射線。天然本底輻射導致的個人年輻射劑量,全球平均為2.4毫西弗(最新譯法“毫希沃特”),我國平均為3.1毫西弗。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天然本底輻射水平對健康無影響。

    記者:目前,我國多地監測到放射性碘—131。監測到的具體數據是多少,是否會影響公眾健康?

    蘇旭:目前監測到的放射性碘—131是極其微量的,它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可能來自於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中釋放的放射性核素。按照計算,這些監測到的微量放射性碘的劑量貢獻,僅僅相當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甚至不會改變本底輻射水平,不會影響我國公眾的健康。

    輻射劑量很小時,健康風險非常小

    當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導致癌症的風險沒有明顯增加

    記者:輻射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蘇旭:在受照劑量250毫西弗以下,無臨床症狀,可能無遲發效應;250—1000毫西弗之間,血象有輕度暫時性變化,無其他臨床症狀,但可能有遲發效應,對個體總體上沒有嚴重效應;1000—2000毫西弗之間,可産生噁心、疲勞,血象有明顯變化,可導致輕度急性放射病;2000—4000毫西弗之間,受照24小時內出現噁心和嘔吐,一週後可能出現毛髮脫落、厭食、全身虛弱及喉炎、腹瀉等臨床症狀,如以往身體健康或無並發癥者,短期內有望恢復。

    記者:低於多少劑量可以認為對健康沒有影響?

    蘇旭: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當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導致癌症的風險沒有明顯增加。

    然而,電離輻射的線性無閾假説是輻射防護的基礎。這就意味著,理論上任何劑量的電離輻射均可導致一定的生物學效應,但是這種理論假設還無法在人類身上進行驗證。

    因此,我們無法説哪個劑量水平就是絕對的零風險,但當劑量很小時,健康風險是非常小的。在電離輻射防護中,應遵循防護水平最優化原則,儘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在無法避免時,盡可能合理地降低受照劑量。

    服用碘片要根據政府提示

    我國檢測出的放射性物質劑量,遠低於需採取防護措施的劑量水平

    記者:現在很多檢測出極微量放射性物質的地區,是否有必要採取防護措施?什麼情況下需要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蘇旭:目前,在黑龍江等地檢測出極其微量的放射性碘—131,所致公眾劑量僅相當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不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遠低於需採取防護措施的劑量水平,無需採取任何防護措施。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針對日本核電站泄漏對我國造成的影響,正進行實時監測,並及時公佈相關數據。公眾應及時關注國家相關部門發佈的權威信息。

    記者:如果發生核泄漏,周圍的居民如何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蘇旭:我國監測到的微量的放射性物質,只是提示放射性物質抵達我國境內。

    核電站發生核泄漏時,附近的居民應採取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關閉門窗、避免室外活動等。

    核電站發生核泄漏時,釋放物主要是以空氣為媒介傳播,專業術語叫“煙羽”。煙羽飄移過來前,政府都會有預警和預報。

    根據我們實踐經驗和試驗結果,關閉門窗的防護效果可以達到90%以上。

    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造成內照射的主要有四個途徑。一是通過呼吸吸入;二是食入,即食用了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水;三是皮膚的吸收;四是傷口侵入。皮膚吸收份額比較小,根據不同的核素和核素的化學形態,份額是不一樣的。傷口吸收的份額比正常皮膚高10倍,要避免有傷口的地方被沾染。內污染的防護方法就是避免吸入、食入,以及皮膚和傷口沾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室內活動、關閉門窗。如果必須要進行戶外活動的話,要戴口罩,避免皮膚的暴露,這是防護放射性氣溶膠進入體內造成內照射最基本的方法。

    記者:什麼時候需要服用碘片,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婦,需不需要做特別防護?

    蘇旭:核事故情況下,事故周邊地區人員有可能攝入放射性碘。放射性碘被攝入後,主要沉積在甲狀腺內,導致甲狀腺受到照射。

    服用碘片的目的,是使甲狀腺中的碘達到飽和,及時服用穩定性碘(碘片)可減少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

    碘片具有副作用和禁忌症,碘片的服用要根據政府的提示,只有政府在評估事故狀態以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碘片需在醫生或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服用,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

    如果在放射性碘攝入前6小時服用穩定性碘,阻斷放射性碘沉積到甲狀腺的效果可達100%;在攝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就能阻斷90%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的沉積;在攝入放射性碘6小時內服用,仍可使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對成年人及12歲以上青少年推薦的穩定性碘服用量為100毫克,3—12歲的兒童穩定性碘服用量為50毫克,1個月—3歲的兒童穩定性碘服用量為25毫克,新生兒—1個月嬰兒穩定性碘服用量為12.5毫克。

    碘片具有阻斷放射性碘沉積到甲狀腺的作用,對孕婦服用碘片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孕婦的甲狀腺與其他成人相比,能更快地沉積放射性碘。其次,胎兒的甲狀腺應給予保護。(記者 王君平)

 
 
 相關鏈結
· 香港發佈聲明:繼續檢測到空氣中含微量輻射物
· 環境保護部發佈3月31日全國環境輻射監測結果
· 環境保護部發佈31日上午全國主要城市輻射水平
· 專家提醒:躲開日常生活中的輻射源
·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就環境輻射監測答問
· 環境保護部:3月30日下午主要城市環境輻射水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