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吳晶晶)近年來,隨著我國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長,機動車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世界交通權威組織“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近日發佈的《中國機動車排放控制措施評估報告》顯示,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措施已有效削減了污染物排放,但仍存在諸多必須克服的問題和不足。
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由6380萬輛增加到2億輛,總量翻了3倍多,污染物排放量僅增加了0.3倍,各項污染物均實現50%以上的消減,採取的控制措施累計減少了3800萬噸氮氧化物、4450萬噸碳氫化合物、2.387億噸一氧化碳和700萬噸顆粒物的排放。同時,中國建立了強有力的機動車污染防治政策體系,先後發佈近百項機動車污染防治技術標準,在新車源頭控制、用車標誌管理、黃標車加速淘汰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些措施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環境效益。
“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建立了完備的機動車環境管理體系,並成功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曾為我國淘汰含鉛汽油、機動車排放標準制定等工作提供諮詢的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主席沃爾什1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他同時指出,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仍存在諸多必須克服的問題和不足。一是低硫燃油供應滯後是影響中國機動車環保技術發展的最大障礙和瓶頸,車油不配套大大削弱了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實施效果,同時也嚴重制約了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水平的提升。二是機動車環保監督管理能力嚴重不足,人員設備配置和資金支持與機動車污染防治形勢不相適應。三是缺乏激勵與懲罰並行的環保政策措施,沒能有效利用稅收、價格等手段的杠桿作用,油品、車輛生産企業及消費者的環保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調動。
為了應對未來中國機動車保有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所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報告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繼續嚴格實施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縮小與發達國家環保技術水平的差距;二是繼續降低車用燃油含硫量,統籌推進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和車用燃油標準;三是強化用車檢驗、維修制度,建立機動車環保檢驗數據庫;四是大力推動高排放黃標車淘汰,政府可以考慮創建基金,為黃標車維修或報廢提供補貼;五是強化在用車環保標誌管理,考慮延伸標誌用途,將標誌改為銷售前核發,引導環保消費。
據介紹,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是國際公益組織,多年來一直為世界各國政府提供交通環境管理方面的政策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