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12日拍攝的寧強縣燕子砭鎮東麗村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東麗村整體投入1800余萬元,是陜西省規模最大、整村搬遷的安置點,已于2009年5月投入使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這是記者在“5·12”特大地震重災區陜西寧強採訪時,當地群眾和來寧強旅遊的人們對寧強災後重建及目前生活的評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陜西省寧強縣遭受重創,全縣34萬群眾的生産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和損失。災後恢復重建以來,按照“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要求,在天津的幫助下,目前地震災區群眾已全面恢復了正常的生産生活,總投資達64億元的863個重建項目全部開工,目前竣工率達91.07%。70450戶受損房屋加固維修按時完成,32453戶農村受災群眾搬進了新居,並建成了燕子砭鎮東麗村、漢源鎮五里坡、徐家坪鎮上坪等89個規劃整齊、基礎設施配套的受災群眾集中重建點;重建的66所學校,22.3萬平方米校捨已于2009年秋投入使用;全縣醫療機構建築面積由2008年的4.2萬平方米增加到10.5萬平方米,新建268個村衛生室,使全縣就醫條件有了根本改善;3.6萬平方米廉租房項目也如期竣工,809戶城鎮受災群眾得到安置。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家住寧強縣漢源鎮北辰新村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的馬俊珍在取臘肉(4月11日攝)。馬俊珍家原本位於縣城郊外棚戶區的70平方米土坯房在汶川地震中坍塌,2010年春節前她作為首批搬遷群眾住進了天津援建的北辰新村。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這是4月12日拍攝的寧強縣天津醫院。寧強縣天津醫院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由天津對口援建的重點工程,新建成的醫院規劃面積34038平方米,擁有床位500張,年門診量可達18萬人次,住院10000人次。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陜西省寧強縣高寨子鎮羅村壩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上音樂課(4月12日攝)。“5·12”汶川特大地震給這所小學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在天津市的援建幫助下,新建校舍于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