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文發佈。在農業部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的出臺,標誌著我國農作物種業將進入産業升級的新階段。
亮點一:
首次明確種業國家戰略地位——種業産業升級勢在必行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表示,《意見》的一大亮點,是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的地位,即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産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
回顧我國農業發展,種子的每次突破,都帶來生産力的巨大飛躍。水稻矮化品種的選育成功,使單産提高了50%;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提高單産20%以上;超級稻育種技術的突破,實現了畝産800公斤的跨越,引領水稻生産“第三次革命”;
從農家種到雜交種,從緊湊型玉米、緊湊大穗型玉米再到超級玉米,我國玉米畝産量短短30年先後突破1000斤、1500斤、2000斤大關;
……
然而,連年增産之後,我國農業增産增效難度越來越大。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産品供給,科技興農必須有新的突破,種子必須有新的突破。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良種供應能力和種業實力有了明顯提升,良種的有效供應為糧食連續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種子市場價值從2001年的200億元增長到500多億元,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
但是,與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種業發展歷程相比,我國農作物種業進入市場只有10年時間,整體水平比發達國家低不少,産學研相結合不緊密、育種創新能力較弱,産業化水平不高、供種保障能力不強,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種業産業升級,勢在必行。
亮點二:
建立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科研單位集中精力打基礎,種子企業千方百計做育種
《意見》的第二個亮點是指明了今後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即構建以産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産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馬淑萍説,我國農作物種業仍處於初級階段,集中表現為商業化的種業科研體制尚未建立,品種同質化嚴重,企業競爭力不強,保障供種安全能力亟待加強。《意見》針對性地提出了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並明確目標: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産學研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産基地,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
與國外相比,我國育種資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單位,企業缺乏育種創新能力。結果是,該做的基礎工作沒做到位:全國39萬份種質資源,而經過科研作出全面評價的只有5000份,種質資源改良、育種方法、技術創新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該搞育種的又借不上力:統計數據顯示,我國90%以上的企業沒有研發能力。反倒是80%的科研經費投入到商業化育種等應用研究,品種研發以課題組的形式為主,怎能與國外大企業工廠化、團隊式的育種方式相比?
針對這種情況,《意見》提出,加大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科研單位重點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蒐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新等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同時支持科研單位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另一方面,則是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亮點三:
確立企業主體地位——多項政策扶持,提升種業四大能力
馬淑萍説,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是我國育種體制的一大突破。《意見》提出,科研單位要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重點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商業化育種重點由企業承擔。
農業部種植業司種子處處長吳曉玲説,國際種業發展歷程説明,企業強則種業強,龍頭企業是國家種業戰略的核心載體,扶持龍頭企業壯大和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是國家種業強大的必由之路。例如,美國種業市場在20世紀30年代仍然是以數量眾多的小規模家庭企業為主,1960—1990年間,美國種業經歷産業快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是種子企業間橫向並購擴張,另一方面是制藥、農化大企業進入並逐步主導種業。大規模的産業並購直接導致種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目前全球前10大種業公司中,前5強2009年銷售收入合計佔全球種業市場份額達51.7%。
我國將出臺多項扶持政策,著力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
——中央財政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持種子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並購優勢科研單位或種子企業,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免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種子生産經營所得稅,在兼併重組方面給予稅收優惠。
——建立健全國家和省兩級種子儲備制度,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産風險分散機制。
——對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繁制種基地實行嚴格保護,加大新一輪種子工程投入,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種子生産基地,開展種子生産保險試點工作。
——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明確負責種子管理的機構,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記者 馮 華 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