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獻給走向新生的汶川地震甘陜渝災區的父老鄉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氣象更新萬木春
——獻給走向新生的汶川地震甘陜渝災區的父老鄉親

    初夏時節,地處秦巴山區的陜西寧強縣,大地花開正艷,映襯著紅瓦白墻的農舍,猶如一幅優美恬靜的水彩畫。

    很難想象,3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把這裡搖晃成了“站立著的廢墟”。

    災區群眾的安危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解放軍來了,志願者來了,援建隊伍來了,災區幹部群眾擦乾淚水站起來,重建家園的大幕在堅毅中開啟。

    “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一棟棟城鎮安居樓拔地而起,一座座農村集中安置點鑲嵌在青山綠水間,一所所現代化的學校、醫院、敬老院投入使用……

    “我想跟胡爺爺説,請他放心,我們家和鄉親們的房子都建好了,現在家裏種香菇,日子越過越好了。”3年前的5月31日,在寧強縣廣坪鎮金山寺村的帳篷醫院中,正在輸液的趙莎莎第一次見到了胡錦濤總書記。如今在寧強縣天津中學讀高三的她,身穿一身運動裝,剪了齊劉海,圓圓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再次穿行在同屬“5·12”汶川大地震災區的甘肅隴南市、陜西漢中市、重慶梁平縣,記憶中不可碰觸的痛,與滿眼奇跡般的新生,反復淡出淡入,一次次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

    ——災難面前,共産黨人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心裏裝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

    見到邱蘭英老人,是在甘肅省康縣王壩鄉李家莊的村前小廣場上。老人正帶著4歲的小孫女張雨欣玩耍。

    “總書記一戶一戶地仔細察看,關切地詢問受災救災等情況。”老人至今清楚地記得3年前的6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到這個偏遠山村考察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地震後國家幫我們建了房,還建了這個小廣場,老人和孩子都有了活動的地方了。”

    “黨的好處説不完,各種災害全管完。衣食住行全管到,又發給我們補助錢……”在甘肅文縣中廟鄉肖家壩村,72歲的郭滿銳給我們唱起了他自編的歌曲《地震災區感黨恩》。

    中廟鄉距離四川青川最近的距離不足5公里,是文縣受災最重的鄉鎮。地震後,中廟鄉黨委帶領群眾奮起抗震救災,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

    眼前的中廟鄉黨委書記楊仲金,一頭短髮,臉膛黝黑。“原先還是分頭,地震後就改成現在的髮型了。”楊仲金的家在臨近的碧口鎮,地震中房屋受損嚴重。災後重建之初,水泥、磚等建材十分短缺。當時他家五兄妹為建房買的5萬塊磚,在他的勸説下都讓了出來,以市場價轉給深圳援建者。“弟弟妹妹們當時也有不理解,但我排行老大,説話還有些‘分量’。”

    “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過程中,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臨危不懼,頑強拼搏,與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表現出了一心為民的崇高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縣縣委書記徐世林説,“地震給文縣帶來了巨大災難,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幾年是文縣歷史上投資最大、項目最多、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

    截至今年4月20日,文縣累計開工災後恢復重建項目652項,佔已落實災後重建資金項目的100%,竣工557項;累計完成投資53.7億元,投資完成率99.7%。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在陜西省略陽縣,還要加上一條,最後建的是黨委和政府辦公樓。”略陽縣委書記唐勇説,縣委辦公樓在地震中成為危房,無法使用,現在還未選址重建,各個部門只能在外借房、租房辦公;縣政府辦公樓損壞程度稍輕,但也有很多裂縫,工作人員還在裏面辦公。

    相對於辦公樓重建的“滯後”,2008年11月前,略陽全縣農村18387戶50698間震損房屋全部完成維修加固,2008年底前,9748戶重建戶全部恢復重建,34個農村集中重建點住房全部建成;地震兩週年之際,全縣48個中小學校重建項目有45個建成投入使用……

    “3年來,梁平災區人民經歷了從擔心到安心,再到對生活充滿信心的轉變。”梁平縣縣委書記李志雄説,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懷下,2010年,梁平縣經濟總量翻了一番以上,“災區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賴感、對社會的感恩心更強了。”

    “先做略陽人,再做略陽事;為了略陽人,多做略陽事”

    ——重建路上,援建人員以無私奉獻詮釋著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在略陽縣白水江鎮權力村走馬灣組村口,有一塊石碑,背面記錄著這個村莊的重建過程和所有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最後一句這樣寫道:“團結互助,和衷共濟,人間大愛,代代相傳。”

    “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們,重建完成後,村民們自發樹立了功德碑,為的是讓子子孫孫記住這段恩情!”白水江鎮鎮長趙素萍説。

    拾級而上,面南坐北的一片緩坡上,散落著51棟重建新房,灰瓦白墻,雞犬相聞,一片祥和。

    “地震前,我們都還住在山上,村民們的茅草房全被震塌了。沒想到,不到兩年,我們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67歲的張華,家裏5口人,種著七八畝地,“兒媳婦參加天津援建項目的職業培訓,現在在天津一家傢具廠打工,每個月有兩三千元工資。”

    趙素萍算了筆賬:70平方米的房子,天津援建資金給每戶補助5000元,中央財政補貼1.5萬元,地方財政補助5000元,農戶自己貸款2萬多元,“援建隊伍和當地政府免費把水、電、路、沼氣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做好了,所以每戶只花了不到6萬元。”

    “先做略陽人,再做略陽事;依靠略陽人,做好略陽事;為了略陽人,多做略陽事。”天津市駐略陽工作組組長李樹義的這句話,成為天津市援建工作的生動寫照。天津全力支援漢中市寧強、略陽兩縣恢復重建,先後撥付財政資金20.37億元、社會捐贈定向資金0.51億元、特殊黨費0.68億元,確保了2年內九大類295個援建項目全部完工。

    “漢水向海河致敬!380萬漢中人民向1115萬天津人民致敬!借助‘南水北調’,漢江之水將帶著我們的感恩與激情,在華北平原與海河相會。”漢中市委書記張會民説。

    石傳萬,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地震後被深圳選派到文縣挂職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分管災後重建及深圳援建工作。2009年9月11日,一直馬不停蹄地奔走在災區的石傳萬突然病倒了。胸悶、胸痛,甚至呼吸困難、昏迷不醒,情況十分危急!

    經過會診,石傳萬被確診患急性心臟主動脈夾層,身體不能動,只能在當地縣醫院做手術。“老石是為了文縣人民累倒的。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康復,這也是文縣25萬人民對深圳援建的回報和感恩。”文縣縣委書記徐世林説。

    從北京購置的CGD—2100血管造影介入治療系統運抵文縣,從北京邀請的心血管專家抵達文縣……20天后,石傳萬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

    “我永遠忘不了文縣,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們也永遠忘不了你,以及以你為代表的深圳人民!”徐世林回應石傳萬説。

    兩年來,深圳投入隴南兩縣一區援建資金和物資25億多元,援建項目105個。同時,通過選派骨幹教師到隴南支教,選派醫療專家組成醫療隊到隴南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招聘受災群眾到深圳企業就業,全方位支持了隴南的災後重建。

    援建是“輸血”,更要“造血”。在萬千援建者心頭,始終惦記的還有災區的後續發展問題。

    略陽縣粉煤灰蒸壓磚廠是天津援建重點項目之一,由援建方投資770萬元、陜西秦吉建設有限公司投資880萬元建成。談起這個項目,秦吉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喬詮祥十分自豪:“我們這機器一開,每天能‘吃掉’200多噸略陽熱電廠産生的粉煤灰,生産十幾萬塊蒸壓磚,不僅環保,還支持了本地的災後重建。”

    “略陽是一個貧困縣,援建工作不僅要把受災群眾的房子建好,更要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天津市大港區區委副書記、天津對口支援略陽工作組組長王建説,硬體和軟體相結合,輸血和造血並重,當前和長遠兼顧,“讓老百姓住上好房子的同時過上好日子,援建任務才算完成!”

    為實現這一目標,天津援建工作組根據兩地産業發展優勢,精心組織開展大規模智力援助、人才培訓和交流協作工作,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和平臺。震後兩年內,漢中災區與天津簽訂意向性經濟合作項目7個,投資金額11億多元。

    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帶著4500多個就業崗位,兩次赴災區舉辦招聘專場,來自陜西的近2000人目前已安排在天津24家企業就業。天津市10余所技工學校為陜西地震災區提供技校招生計劃1000人,實行免費定向培養。

    跨越千里傾力相助,撫平的是創傷,留下的是希望,造就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又一范例。

    “用上了自來水,睡上了節能炕,做飯用沼氣,兒子也娶了媳婦”

    ——走過災難,災區群眾以自強不息展現出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

    “我覺得環境的好壞並不是最重要的,學習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再説,我們學校現在的環境也都挺好的。”經歷了災難磨礪,文縣碧口小學六年級三班的曾丹格外懂事。曾丹今年12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身體不好,因為家庭的原因,她五年級時曾轉學到四川廣元,但過了幾十天就自己要求轉回碧口小學。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努力用自己的雙手開闢新生活”,“挺直不屈的脊梁”……穿行災區,自強自救的激情與堅韌,為這片痛深創巨的土地譜寫了動人的樂章。

    “用上了自來水,睡上了節能炕,做飯用沼氣,兒子也娶了媳婦。”甘肅成縣黃陳鎮葦子溝村65歲的張鳳歧喜滋滋地説,2009年1月入住新房後,在江蘇蘇州打工的兒子帶女朋友過年回家看過一次,不久兩人就結了婚。提起山東兒媳,老人讚不絕口:“孝順、懂事、嘴甜,做飯也好吃,好著咧!”

    黃陳鎮鎮長樊小龍説,葦子溝村下堡社31戶整體搬遷,從山上搬到了山下,“交通方便了,條件更好了,下一步村裏計劃大力發展仔豬繁育、獺兔養殖,以及手工掛麵、油炸麻花等食品加工致富項目。”

    走進文縣中廟鄉肖家壩村漩灘合作社新村,整潔的街道,漂亮的房屋,蜿蜒的河堤,讓人欣喜。中廟鄉黨委書記楊仲金介紹,災後重建過程中,漩灘合作社將災後重建與新農村建設、庫區移民安置相結合,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戶型、統一管理、統一施工,每戶都蓋起了3間新房,併為村民加蓋留好了基礎。

    新村建起來後,肖家壩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組織群眾討論後,制定了發展經濟林果、勞務輸出、水面養殖、跑運輸等致富路子。如今,肖家壩村200多戶村民,家家都有招財進寶的路子。

    重建家園的同時,受傷的心靈也得到了撫慰修復。

    在梁平縣英利育才小學嶄新的塑膠跑道上,我們見到了正和夥伴們跳繩的小王彬。地震發生時,年僅8歲的王彬衝回教室幫助老師疏散同學,卻被水泥板砸傷,失去了右臂。

    “現在就是繫鞋帶不方便,其他事情都能自己做!”3年前,王彬還在重慶兒童醫院住院時,就有名志願者哥哥教會她用左手完成一些日常動作。由於爸爸在廣東打工,王彬在家還要幫媽媽一起照看生病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我現在還只會煮飯,將來要學做菜給家裏人吃!”王彬笑著説。

    昏暗的燈光下,一個滿臉塵土的小女孩,鼻子裏插著輸氧管,眼神充滿驚恐……地震發生後,“面孔女孩”高雅倩的照片被多家媒體轉載,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前兩天還有一個山東的小朋友寫信給我,問我現在需要些什麼。”不過高雅倩還沒想好怎麼回信,她靦腆地笑著説,“好像現在也不缺什麼。”

    災後重建時,高雅倩所在的梁平縣禮讓鎮來寶小學新建了一棟4層教學樓、4100余平方米塑膠操場、1200余平方米校內廣場、800余平方米綠化面積,教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高雅倩現在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這樣能救很多很多人,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告別略陽縣白水江鎮權力村時,鎮長趙素萍拿出一個紅布包,打開來,裏面是一雙黑面白底的千層底布鞋,繡著紅花綠草的鞋墊中間,端端正正地繡著兩個大字“感恩”,“這是村民們給溫總理做的布鞋。震後,總理來到村裏看望大家,鼓勵我們鼓起勇氣樹立信心重建家園,我們做到了,我們想對總理説,請他放心,災區的明天一定會更好!”(記者 杜峻曉 李 波 田 豐 劉志強 銀 燕)

汶川地震災區為地震遇難者舉行三週年公祭活動

    新華社成都5月12日電(記者曹妍、苑堅)5月12日,四川各個地震極重災區舉行公祭活動,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

    在距離北川新縣城約23公里的老縣城,廢墟上插著國旗,並挂著“重建美好家園”的橫幅。從當天上午開始,在老縣城的路邊和廢墟前,便可以看到人們擺放的菊花和白玫瑰。當地群眾在廢墟前點燃香燭,祭奠親人。

    公祭活動當日在老縣城地震遇難者集體公墓舉行,上萬名遇難者家屬、老北川居民、災區救援隊和援建單位代表等參加了公祭。14時28分,北川上空汽笛聲齊鳴,人們為遇難同胞默哀1分鐘,並向紀念碑鞠躬獻花。 >>>詳細內容

汶川地震三週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四川成都市舉行

    新華社成都5月12日電(記者葛晨)12日,汶川大地震三週年之際,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成都舉行。一個個故事感染現場觀眾,台下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四川省委聯合組織的這場報告會,在成都錦江大禮堂隆重舉行。報告團先前已赴8個城市巡迴報告,成都是最後一站。

    8名報告團成員在會上講述重建經歷和成績。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汶川地震三週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四川成都市舉行
· 汶川地震災區為地震遇難者舉行三週年公祭活動
· 汶川地震三週年: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 涅槃重生--國務院部門支持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