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13日電(記者王江 白瑜)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支樹平在歐盟總部訪問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不斷強化對出口商品質量的檢查,“中國製造”願意迎接世界標準的檢驗。
5月12日至14日,支樹平率中國質量監督代表團訪問歐盟委員會,與歐盟高級官員就中歐消費品安全問題進行對話,並就進一步合作展開廣泛討論。
對中國産品的質量檢驗成為雙方主要話題。歐盟2003年起實施非食品類危險産品快速預警通報機制,定期對非食品類消費品進行産品質量通報。近年,中國産品在名單上常常出現。對此支樹平表示,産品質量問題“既有國內原因,也有與國外質量體系對接的問題”。他認為,少部分國産商品確實存在問題,而國內外不同的標準體系和相關法規不對應,也給産品質量評估帶來影響。
支樹平説,首先雙方信息存在不對稱。歐盟每年向中國通報的不合格産品中,部分信息不準確,如中國質檢部門調查時發現,有些被通報的所謂中國企業根本不存在。此外還有法規不夠明確的問題,如産品進關時是一個標準,但後來當地修改標準,從而導致産品不合格。還有的是設計商問題,中國很多産品的設計方在國外,設計上的缺陷不應由生産方承擔。
近年來,中國主動與歐盟快速預警機制進行全面合作,並在系統內建立了中國項目。支樹平説,“中國製造”願意接受世界高水平的檢驗,與歐盟開展全面合作不僅可以借助歐盟信息平臺加大與別國在消費品領域的交流,而且能把歐盟的聲音和需求傳遞到國內。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指導中國企業提高産品質量,把“中國製造”這一形象搞得更好。“通過高水平的檢驗,提振中國生産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也提振歐盟消費者的信心”。
今天的歐洲,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産品。在當地人心中,把“中國製造”等同於廉價商品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支樹平認為,這與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
他説,中國正不斷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對出口企業實行分類監管,給信譽好的企業提供便利,對誠信不夠的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和管理。中國對侵犯知識産權活動展開了嚴厲打擊,並取得明顯效果。此外,政府會把國外的標準法規、産品質量要求等信息及時傳遞給出口企業,以便它們按照進口國産品質量要求進行生産。
支樹平強調,遍佈世界的“中國製造”讓中國人以為自豪,中國不僅是一個生産大國,也會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拓展空間 危機中孕育新希望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齊中熙、劉菊花、何宗渝)製造業的大國,卻難尋幾個全球叫得響的品牌;鋪天蓋地的産品,卻在高端市場上難覓蹤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國製造”的尷尬愈加強烈。
“中國製造”,創造了財富,贏得了掌聲,如今卻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蛻變,刻不容緩,時不我待。
“中國製造”面臨新挑戰
2009年我國在世界工業生産總值中的份額達到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製造業大國。從鋼鐵到服裝,許多産品産量已佔據全球總産量的半壁江山,幾乎每小時就能向全球輸出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製造”。 >>>詳細閱讀
新華國際時評:“中國製造”也是“世界製造”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葉書宏)一名晨練者俯身繫鞋帶,運動鞋上寫著“中國製造,結合美國運動科技”;一個家庭正在吃早餐,身邊的冰箱上印著“中國製造,融合法國風尚”;兩名時尚少女行走街頭,身上挂著的MP3上標注著:“中國製造,配合矽谷的軟體”;法國頂級模特的時裝上印著“中國製造,法國名師設計”;一名商務人士向飛機窗外望去,機身上寫著“中國製造,全球工程師結晶”……
這是中國商務部聯合4家商會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投放的一則30秒鐘的商業廣告,其創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傳“中國製造”並非廉價品的代名詞外,同時也在強化一個印象:“中國製造”其實也是“世界製造”。正如廣告結尾所説,“當我們説中國製造,也意味著與世界一同製造”,以此突出“中國製造”是世界合作的結晶。
當前,金融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面臨著有史以來烈度最強的貿易壁壘,“中國製造”也成為一些國家為其保護主義做法辯解的説辭。在這種背景下,以廣告的形式,及時傳遞“中國製造”是世界各個貿易體分工協作、利益共享的事實,可謂正當其時。廣告詞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中國製造”實際上已成為各國優勢元素交互融匯的平臺。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