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西已基本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全省共有274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有萬餘“事業人”變為 “企業人”。面對改革中最難處理的職工和企業的利益問題,該省的做法是,用足用活現有政策,確保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遺留問題解決到位,在轉企改制的單位“無一例上訪,無一人下崗”。
從2009年開始,山西文化體制改革開始向縱深推進,通過“領導決策、輿論宣傳、政策保障和督導檢查”四輪驅動,改革成效顯著。
文化體制改革,涉及到許多人,其身份要從事業單位的幹部轉變成企業單位的職工,其中也有一個接受轉彎的過程。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山西各地、各有關部門通過實地走訪、組織座談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意見,確保改革後職工利益不受影響。
職工權益保障關乎文化體制改革成敗。山西省規定,轉制前已離休人員,原離休費待遇標準和醫療待遇不變;轉制前已退休人員,原退休費待遇標準不變;對轉制時工作年限滿30年以上或距國家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且工作年限滿20年以上的人員,經本人申請,按管理權限批准後,可以按照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辦理內部退養。
政策出臺後,不僅原來應當轉制的幹部職工表示歡迎,山西出版集團旗下的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和山西畫報社等三家按規定可以繼續保留事業編制的幹部職工,一算經濟賬,主動提出改制為企業。
太原市文廣集團下屬的七個文藝院團要從承襲50多年的全民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牽涉到近500名在職人員和220名離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其中有354名事業編制要核銷,有200名員工要離崗,還有一個有著57年曆史、在編員工74名、離退休員工43名的豫劇團面臨核銷。
用好、用足國家政策,最大限度地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讓職工能接受,政府能承受。“自改革推開以來,沒有出現一例職工上訪告狀的事件。”太原市文廣集團總裁張會林説。
改革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山西省創作的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京劇《走西口》、晉劇《傅山進京》先後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記者 關明 通訊員 李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