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社科院專家:保障房建設要澄清誤區 堅定前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保障房建設:澄清誤區 堅定前行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杜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正在大規模向前推進,造福住房困難群眾。但在此過程中,一些人發出疑問:在短時間開工建設千萬套保障房,會不會出現閒置?怎樣看待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會不會重回福利分房的老路……

    近日,新華社記者就保障房建設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未來5年建設3600萬套,相對應保人口仍是一個短缺的計劃

    問:中央確定,2011年開工建設1000萬套、“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但有人擔心,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建設這麼多的保障性住房,會不會出現閒置;還有人認為這是搞“大躍進”。您怎麼看?

    答:今後5年建設3600萬套,相對我國的應保人口仍是一個短缺的計劃。

    發達國家的住房保障覆蓋面通常在25%到40%甚至更高。經濟起飛和城市化加速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普遍較低,住房保障覆蓋面一般達到50%也不算高。

    按照我國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城市人口常住人口6.66億人,約2.22億多個家庭:規劃未來5年增加3600萬套保障房,僅佔城市家庭數的16%;加上此前的保障性住房6.5%,這個保障比例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

    住房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難題都需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時雨式的化解。一方面,城市化加速推進使需要住房保障的人口集聚增加,另一方面,城市需要保障的存量人口也在大量增加,高房價使大量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棚戶區居民、新就業職工、新畢業大學生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狀況窘迫,對改變住房狀況急切期盼;另外,處在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增長、經濟轉型、房價回歸、産業升級等也急需加快住房保障措施來破解。

    從國際經驗看,一些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大規模建設公共住房的階段,以緩解住房結構性短缺狀況。如英國在二戰後的5到6年間,主要城市的政府建房數量接近同期建房總量的80%。香港、新加坡等也是都經歷過這樣一個時期,迅速解決住房問題,然後穩步推進現代化。

    保障房建設可促進地方又好又快發展

    問:有觀點認為,在當前體制下,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會從收支兩個方面影響地方政府自身可支配財力,影響地方的經濟增長,大規模建設保障房,是“賠本的買賣”,您怎麼看?

    答:保障房建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舉多得的作用。保障房同商品房建設一樣,可以增加就業、帶動經濟增長;保障房建設不僅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也使房價回歸理性,大大降低居民的住房負擔,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降低企業成本,吸引外來人才,改善投資環境,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提高。相反,如果居民住房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地價房價輪番上漲,雖然政府財政盈餘增加,社會矛盾尖銳,投資環境惡化,生活成本上升,經濟的房地産化,最終泡沫破滅,經濟衰退。

    目前重慶加大住房等社會保障的力度,2010年生産總值增長17%,外商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均增長50%以上。而沿海一些城市由於過度的土地和房地産炒作已經面臨産業外遷、企業倒閉、經濟乏力的苗頭。

    勇於創新探索,就可以實現“跳一跳摘桃子”

    問:在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過程中,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地方財力有限,資金緊張,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困難重重,怎麼看待這些聲音?

    答:雖然住房保障是一個世界難題,但我們具備解決難題的基本條件。只要勇於創新探索,就可以實現“跳一跳摘桃子”。

    土地方面,我國城鎮土地屬國家所有,政府可以採取行政劃撥或優惠出讓使用權等提供土地支持。目前,中央已經制定了保障房用地計劃,確保應保盡保。大部分地區需要解決的是加快落實用地計劃,加快辦理審批事項等問題。

    資金方面,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規模可觀的政策資金;另一方面,金融體系內部和民間儲備了大量的可用貸資金。

    應該説,目前不缺資金,缺乏的是融資渠道。根據測算,2011年保障房建設需要直接投資1.3萬億元到1.4萬億元。中央目前投資1300億元,還將繼續追加;同時採取了允許發行地方債券,鼓勵社保和保險資金進入等措施。地方政府通過支持發行債券和擔保貸款,幫助企業和居民進行直接和間接融資,也可以通過注入財政資金或者將土地作價為資金注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運營。

    在體制、機制方面,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體制、機制設計原則,確保了運營的可持續性;同時,多種途徑和靈活形式的框架設計,為各地因地制宜的創新探索留下廣闊空間。

    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剛剛開始沒有涉及太多的既得利益,主要任務是高度重視,認真研究,拿出儘量週全的方案,然後在實施中逐步完善。另外,對於中低端商品房較多的城市,政府可採取收購或者收儲配租的辦法,即消化存量商品房,又避免融資和供地的難題。

    為困難群眾建設保障房是政府不可回避的職責

    問:有觀點認為,政府大規模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房改的倒退,是對公有福利住房體制的復歸,甚至會帶來分配不公、負擔沉重、效率低下、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這種觀點對嗎?

    答:通過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住房問題,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也是政府解決民生難題不可回避的職責所在。

    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與公有福利住房在體制、機制上有本質區別,不是對福利分房制度的復歸。住房保障體制與機制建設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事前做好頂層設計,形成一整套科學的制度和標準,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步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規章和規範。

    從政府連續出臺的有關基本制度框架設計的文件來看,它充分體現了政府責任、市場運作、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原則,同時趨向通過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制度,保證公平分配、持續運行。政府支持,市場運作,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機制,可以確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康、持續運行。

    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上大都比較好地體現了這些思想和原則。

    為“改善民生的標誌性工程”營造健康環境

    問:作為政府實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標誌性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無論從哪個環節來看,社會關注度都很高,爭論也不少,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答:解決住房問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哪一個國家宣稱是理想的模式,也沒有哪個國家宣稱有不變的模式,都在不斷改進和探索之中。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加速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國家沒曾遇到的挑戰。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一個新事物、新課題和新探索,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在不斷地探索中前行,也需要通過社會的監督、批評來發現問題,改進和完善制度。在此過程中,社會公眾需要理解寬容,監督制衡,積極建言;政府及相關執行部門要抱定為民宗旨,不懼任何風浪;新聞及監管部門更要營造良好健康的輿論氛圍。

 
 
 相關鏈結
· 江蘇督查13個省轄市保障房建設 年內將進行三次
· 湖南保障房建設進入攻堅階段
· 山西保障房:破解三大難題,實現八成開工
· 關於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
· 北京市將採取多項措施加強保障房工程全過程管理
· 北京市舉辦保障房規劃展覽求智於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