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里減少到約20平方公里,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據了解,7月26日,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監測發現赤潮,面積約25平方公里,主要位於廈門同安灣頂瓊頭以及鱷魚嶼以南海域,赤潮藻類為中肋骨條藻、血紅哈卡藻。7月28日,赤潮面積擴大到約105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同安灣海域擴大到約60平方公里,廈門西海域出現約25平方公里,東部海域出現約20平方公里。赤潮藻類增加了角毛藻。7月30日,赤潮面積減少到20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同安灣15平方公里,西海域減少到5平方公里,東部海域赤潮消失。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分析,赤潮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和水質狀況有關係。廈門海域為富營養化海域,當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時,浮游植物容易爆發性增長,形成赤潮。廈門海域每年春、夏季都有發生赤潮的可能。
周魯閩説,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的三種藻類為廈門海域常見的浮游植物,是無毒的,不會對廈門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太大影響。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環境資源保護處洪榮標博士認為,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將持續高溫,風力較小,廈門海域的赤潮還可能持續3至5天。洪榮標提醒,雖然赤潮藻類無毒不會産生不良影響,但位於赤潮發生區的育苗場和養殖場應儘量避免取水,公眾儘量避免接觸赤潮區域海水,以減少和避免赤潮帶來的損害。
周魯閩透露,目前,專家正在就赤潮發生的原因進行會商,進一步分析赤潮發展的趨勢,包括要採取的應對措施。在密切監控的同時,專家還將對赤潮的藻種進行分析,對於新出現的藻種進行毒性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