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8月10日電(記者 烏夢達 林德韌 周慧敏)深圳,一個朝氣蓬勃的城市;大運,一場年輕人的華麗演出。在2011年盛夏的中國,深圳與大運會走到一起。繼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之後,中國即將舉辦又一個國際性重大體育賽事——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年輕的城市,年輕人的盛會,籌辦5年來,深圳將自身特點與大運會緊密結合,探索出了具有獨特氣質的辦賽模式,讓大運會走出了一條特色的深圳之路。深圳,也因大運會而迸發出更新鮮的活力。
“官民互動”的探索之路
2011年1月,一個網名叫“幽壹”的深圳市民發帖建言“不比開閉幕式的深圳大運會應該怎麼辦”。他認為,大運會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擾民。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一次公開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完全不擾民是任何大型活動都難以做到的,但深圳會儘量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希望大家理解。
這樣官民互動的例子在大運籌辦期間還有很多。
如何兼顧城市運轉與賽事需要、在辦好比賽的同時滿足群眾訴求,考驗著主辦方的智慧。大運會是年輕的深圳30年來舉辦的最高級別的國際賽事,市民對整個籌辦過程密切關注。當然,對於主辦方針對大運實施的種種措施,市民們並非都是“全票通過”。
從“清理高危人群”、“禁止民工集體上訪討薪”到“深圳大運開幕周邊居民須離家5小時”,深圳的一些舉措引起市民和網民的熱烈討論乃至質疑。
不怕犯錯,怕的是缺少傾聽不同意見的胸襟和知錯就改的勇氣。
對這些質疑聲,深圳積極應對,與市民主動溝通,解疑釋惑。對一些受到詬病的措施,深圳多次召開發佈會,積極解釋、主動道歉。
在前不久的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上,有關部門對“禁電令”做出了修改,變“禁”為“限”,為使用電動車的低收入群體留下政策出口。深圳在辦會的進程中體現出的對話態度和知錯就改的精神也得到了更多市民的理解。
7月中旬起,深圳發起了在大運期間自主申請停駛私家車的行動,政府不強制限行,這在以往大型活動中十分少見,而深圳市民也對政府人性化的倡議回報以充分的支持。截至8月1日,已有超過26萬名深圳市民通過各種渠道主動申報停駛私家車。
在不斷的磨合與考驗中,深圳人對大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不斷提高。大運會志願者指揮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深圳25萬義工整體轉化為城市誌願者,深圳高校八成以上的大學生踴躍報名擔任志願者,全市誌願者已達127萬人。
深圳,這座因為改革開放而生的城市,將浸入城市品格的包容和開放書寫在承辦大運的點滴當中。
“盛會儉辦”的實踐之路
2008年8月,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2010年11月,廣州圓滿完成亞運會的舉辦。到深圳大運,該怎麼辦?
“我們需要一屆成功的大運會,更需要一屆儘量‘少花錢多辦實事’的大運會,可以不花的錢,一定不要多花,”這是一位深圳市民2009年7月在網上發佈的一則留言,在當時就引發了深圳市民如潮的響應和討論。
2010年,深圳全市GDP超過9000億元。簡而言之,深圳“不差錢”。但從開幕式的精簡,到辦賽期間部分場館借桌椅辦公,再到場館的可持續利用——深圳用實際行動回應了市民的呼籲。
盛會儉辦。
深圳定位精準,目標為辦一屆簡約、綠色、活力兼備的體育盛會。
——更注重活動創意,“把錢花在刀刃上”。最能體現這一理念的莫過於首創大運火炬網上虛擬傳遞。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負責人趙光華介紹,深圳摒棄了火炬實地傳遞的“慣例”,將火炬實體傳遞從最初設計的50個高校縮減到3個,經費預算也從最初的8000萬元減少到1500萬元,但省錢不省創意,“火炬上網”,虛擬傳遞已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進行,遠超最初50個高校的規模,參與人數近900萬人。開幕式,深圳不請明星大腕、不講規模排場,讓青年人成為表演和活動的主體,回歸大運本質。
——更注重低碳環保,讓綠色成為賽事的主色調。僅大運中心對中水和雨水的利用每年節水就可達107.37萬立方米。2011輛新能源汽車將承擔一半以上的大運車輛使用任務,混合動力雙層巴士、純電動大巴和純電動出租車將為大運提供無污染的交通保障。為不影響開幕式舉辦地附近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棲息的候鳥,深圳放棄了最早設計方案中從香港連綿到深圳灣的焰火表演。
——更注重青春活力,減少繁複的展示性活動。本屆大運會的閉幕式選在世界之窗主題公園舉行,沒有聲勢浩大的文藝表演,主角就是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年輕人。他們一同參加一場簡單而熱烈的閉幕聚會,留下親身參與的記憶。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説,深圳要節儉辦大運,在滿足活動最基本保障需要的基礎上,堅持少花錢和會花錢。舉辦賽事的所有費用亦將在大運會後適時向社會公佈。
從北京到廣州再到深圳,一種力求為民謀利、為環境出力、為發展著想的辦賽理念不斷完善、越發成熟。
“回歸本質”的追求之路
十年之前,大運會首度來到中國,那時,剛剛獲得奧運會舉辦權的北京把大運會作為奧運會的預演;十年後,大運會再次來到中國,人們對大運會的認識已有大的轉變。與奧運會、世錦賽、世界盃這樣強調國家、地區間競爭的競技比賽不同,大運會更注重參與、溝通和交流,與奧運會相比,大運會更像一個世界青年交流的“夏令營”,讓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們拓展見識,交到朋友。
“世界在變,我們也在跟著變。回歸體育本身,回歸大運本身,希望能讓更多人享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大運會競賽指揮部部長麥務強説。
理念的回歸,帶動的是全民體育事業的邁進。
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金牌第一、廣州亞運會金牌第一後,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成為國民的迫切期待,以提升全民體質為目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全民健身成為國民更為關切的問題。
而在深圳這個“30出頭”的年輕城市、一個擁有大量外來打工者的新興城市,全民健身活動已成為這個城市的活力之源。第七屆青工文體節、深圳市第二十屆長跑競賽等一場場活動蓬勃開展,深圳全城因大運而動。
據統計,深圳全市每年要舉辦1600多場次的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達420多萬人,體育人口比例超過40%。
而大運會使用的63個體育場館在賽後將成為向市民開放的文體活動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分佈在體育發展相對滯後地區,“我們的設想就是要利用大運會的舉辦加快特區內外一體化,”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黃偉文説。
在大運會期間,深圳還將推出相關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世界校長論壇、世界大運會青年聯歡節暨中歐青年論壇、沙灘音樂會等活動將構築起各地年輕人進行青年人生、科技文化、國情市情等方面交流溝通的“深圳舞臺”。這個舞臺不僅展示技巧和力量,更是青春的風景線、陽光的散播臺。
回望5年辦賽路,深圳傳承了北京奧運與廣州亞運的傳統,而且發揚了深圳特有的首創精神與踏實作風,走出了一條官民協力之路,一條簡約至上、創意致勝之路,一條全民參與之路。
因此,有理由期待:深圳這條“不一樣”的大運之路,能留下更多“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