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節儉的傳遞 草根的傳遞——大運會火炬傳遞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節儉的傳遞 草根的傳遞——大運會火炬傳遞綜述

    新華社深圳8月11日電(記著 李錚、烏夢達)經歷了三站校園傳遞、兩天城市傳遞,以及近千萬人次的網絡虛擬傳遞後,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11日落下帷幕。節儉和草根成為這次聖火傳遞的亮點。

    深圳大運會聖火火種4月25日在清華大學採集,5月4日、10日和15日分別在北京大學、深圳大學和廣州大學城進行了三站校園傳遞,而8月7日和11日在深圳市區內的傳遞則把大運會火炬傳遞推向了高潮。在實體火炬傳遞同時,從5月4日開始,近千萬網友參與了網絡虛擬火炬傳遞活動,覆蓋了中國超千所高校。

    據深圳大運會執行局介紹,大運會最早的火炬傳遞方案是在全國50所高校,由3000名火炬手進行校內傳遞,但這套方案最終被放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城的三站校園傳遞和網絡虛擬傳遞相結合的“虛實傳遞”。

    據介紹,大運會最初僅火炬傳遞一項的經費預算就有八九千萬元。但深圳最終將虛擬與實體火炬傳遞結合,總體預算加起來不到1000萬元。少花錢不等於少亮點。自5月啟動以來,截至8月11日,參與深圳大運會虛擬火炬傳遞的人數近千萬,覆蓋了90%以上的中國國內高校。

    在11日深圳市內的火炬傳遞中,就有8名虛擬火炬手轉為實體火炬手,參與了“青春夢想大運線”的火炬傳遞。末棒火炬手、深圳大學大二學生蔡明明就是其中之一。

    與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時的明星、大腕雲集不同,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的“草根味”濃厚。不僅三站校園傳遞的火炬手都以大學生為主,而且深圳的兩天城市傳遞也是普通人的歡樂聚會。

    在8月7日的“創意快樂海濱線”火炬傳遞中,第一棒是9次到山區支教的最美義工孫影,而最後一棒是負責大運安保的基層民警梁海洲。

    深圳大運火炬傳遞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臧晨表示,“草根平民”成為大運會火炬傳遞的主角,體現了深圳廣大市民在籌辦大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另外,深圳大運會執行局還精心挑選了25個家庭火炬手參與到了火炬傳遞中。李洪波和他的俄羅斯妻子,以及兩個孩子就是25個家庭火炬手之一,他們一家于7日參加了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

    李洪波説:“市民可以全家出動,這體現了深圳大運會的參與性,孩子的參與正好符合大運會青春、朝氣的主旨,這就是深圳大運會不一樣的精彩。”

    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結束後,誰將點燃主火炬這最後的懸念將於12日開幕式時揭曉。

青春之火 網絡飛“虹”--記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

    新華社深圳8月11日電(記者 葉前)取自百年清華園的深圳大運會聖火自北京大學出發,經過校園、城市實體和網絡虛擬傳遞,青春之火借助網絡力量“虹”遍中國近700所大學。

    回歸校園 回歸大學生賽事

    4月25日,清華大學大禮堂前廣場,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火種來自五大洲的5名火種採集手成功採集,在洋溢著百年校慶氣氛的清華園點亮了“不一樣的精彩”。

    聖火傳遞友誼,青春擁抱夢想。在屬於年輕人的五四青年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前的廣場上點燃主火炬,並宣佈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開始。

    北京大學學生、男子110米欄後起之秀邢衍安踏出了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的第一步。從深圳大學學生顧嘉良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薑宏剛,再到中山大學學生、多哈亞運會和廣州亞運會“雙料”冠軍周嘉威,大運“虹”在北國和南粵的校園中傳遞著青春、激情和夢想。

    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藏晨説,將火種採集儀式和前三站傳遞都置於高校校園內,就是力求大運會回歸校園、回歸大學生賽事的特質。

    正是為了彰顯“大學生特質”,在實體傳遞的最後一站,圍繞著大運村和大運中心,火炬傳遞成為中外大學生一場共同的“盛大party”。在當天的160名火炬手中,除了來自代表團的42名外籍大學生運動員,還有中國的57名大學生,主場傳遞,大學生更成為“絕對的主角”。

    網絡傳遞精彩不減

    伴隨著深圳大學學生蔡明明結束了城市傳遞,為期三個月的網絡虛擬傳遞也宣告結束。截至11日,參與虛擬火炬傳遞的總人數突破一千萬人,其中實名註冊虛擬火炬手也近一百萬人。

    這是一次“超時空的鏈結”。5月10日,深圳大運會火炬網絡虛擬傳遞在深圳大學開始。

    火炬熊熊燃燒在電腦屏幕上,隨著鼠標輕點,它被成千上萬的網民“手手相傳”,傳遞深圳大運會的不一樣精彩。

    蔡明明是千萬名虛擬火炬手當中的幸運兒,通過搶號成為實體傳遞的收官之棒火炬手。通過這位大二學生的手,虛擬傳遞與實體傳遞實現了完美融合。“完全沒想到自己能成為實體火炬手,更意外的是,還成為實體傳遞的最後一棒火炬手,在我身上,體現了就是深圳大運會的全民參與的親和力。”她説。

    實際上,最初深圳大運會組委會也計劃在全國50所高校開展火炬傳遞活動,但後來組織者乾脆拋開傳統思路,以青年和大學生最熟悉和容易接受的網絡為平臺,用虛擬和現實結合的方式傳遞火炬成為大運會傳遞的嶄新思路。

    網絡虛擬傳遞,不僅在大運會歷史上是第一次,在運動會歷史上也是首創。結果,經費減少9成、規模擴大數十倍。

    在一開始,大運火炬傳遞中心虛擬傳遞負責人李歆保守估計,參與虛擬火炬傳遞的人數至少將達到20萬、參與高校近700所。這比實體傳遞50場、每場100名火炬手的規模大了十幾倍。

    事實告訴我們,這個估計實在“太保守了”。按實際參與人數一千萬人計,規模不止大了十幾倍,而是數百倍。

    “創意帶來的青春、時尚和互動交流成為實現節約又精彩的關鍵所在。”藏晨説。

    草根是主角全家齊上陣

    與許多“星光璀璨”的火炬傳遞不同,深圳大運會在家門口傳遞的許多火炬手不是各界名人明星,而是“草根”市民。

    不論是義工孫影,還是基層民警梁海洲,又或是街道辦居民小組長陳潤如,這些“名不見經傳”默默在各自崗位上奉獻激情揮灑汗水的“草根”市民,無疑成為深圳大運會火炬城市傳遞這幕大戲中最耀眼的明星,擔綱了最重要的首末棒火炬手角色。

    一般認為,大型運動會火炬傳遞的一頭一尾是“最重量級”的兩棒。在深圳傳遞的這些“重量級”火炬手足夠“草根”,正好詮釋了“草根平民”是火炬傳遞的主角。臧晨表示,選擇他們,體現了深圳廣大市民在籌辦大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為了傳遞大運“虹”,剛剛從貴州畢節市的鄉村趕回深圳的孫影是位來自東北的姑娘,放棄條件舒適的工作,9次到山區支教,被譽為深圳最美女義工。“我想火炬傳遞的是志願精神,希望更多的人像火炬接力一樣加入義工隊伍,加入支教隊伍。”孫影説。

    在深圳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李洪波夫婦和兩個女兒7日全家上陣傳遞大運火炬。金髮碧眼高鼻梁的俄羅斯血統的媽媽和兩個混血兒女寶寶,讓這個“中西合璧”的一家成為當天聚光燈的焦點。

    通過參加組委會主辦的家庭火炬手選拔賽,李洪波等25個家庭從幾千個家庭中脫穎而出,全家皆成火炬手,他們當中18個家庭當天都是一家三口或四口齊上陣。

    李洪波説:“市民可以全家出動,這體現了深圳大運會的參與性,孩子的參與正好符合大運會的青春、朝氣,這就是深圳大運會不一樣的精彩。”

 
 
 相關鏈結
· 大運會簡化火炬傳遞路線 網絡虛擬傳遞成亮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