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19日電(記者朱國亮、楊依軍)在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之稱的甘肅定西,氣象部門開展的觀測研究服務使得馬鈴薯更加適應氣候變暖,農民不必再擔心乾旱引起馬鈴薯大幅減産了。
位於甘肅省中部的定西市是中國西部有名的貧困地區,馬鈴薯是這裡的主要農作物。這兩年,定西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多萬畝,年總産量達500多萬噸,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鈴薯生長對氣候條件變化非常敏感,如果生長關鍵期與雨季不合拍,會造成大量減産。”定西市氣象局局長江少波説,如何避免氣候變暖影響馬鈴薯産量,成為近年來當地幹部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
為此,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于2007年在定西擴建了乾旱氣象與生態環境試驗基地,專門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影響的觀測研究。
“定西市安定區往年高於30℃的天數只有3天左右,這幾年夏季高溫時間明顯延長,今年高於30℃的天數已經達到17天。”在基地帶領科研人員從事觀測研究的李巧珍告訴記者,“持續高溫下馬鈴薯會停止生長,如果不調整播種時間,農民將遭受巨大損失。”
在持續觀測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李巧珍建議當地農業部門把馬鈴薯播種時間從往年的5月份推遲到6月份,以使生長關鍵期避過高溫傷害。
通過手機短信、電視天氣預報和分佈于田間地頭的電子屏等,農業部門把李巧珍團隊的研究成果及時提供給了廣大農民。目前,對馬鈴薯適宜播種期的觀測研究服務已細化到定西全市119個鄉鎮。
“按現在的情況預計,每畝地的馬鈴薯産量能達到1500—2000公斤。如果不調整播種時間,畝産量可能只有300多公斤,兩者相差好幾倍。”李巧珍説。
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傾繼祖表示,基地緊貼當地農業生産實際,邊調查邊試驗,邊研究邊服務,走出了一條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緊密合作、以科研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