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6週年:回望歷史 高歌奮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03日 15時55分   來源:新華社

歷史的回望 奮進的力量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6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 廖翊、黃勇、余曉潔)國歌,國家意志的寫照,民族精神的象徵。誕生國歌的年代,值得這個國家和民族永遠驕傲和紀念。

    66年前,漫長而艱難的抗戰歲月,四萬萬同胞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英雄的中華兒女在慘烈悲壯、禦侮圖存的抗戰疆場,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用靈魂鑄就誓言,用熱血揮灑音符,用壯志合成節拍,用生命發出吶喊——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66年過去,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這部最宏大、最壯烈的史詩裏,在中華大地最激越、最恒久的壯歌聲中,讓我們莊嚴、自豪地回望。

    熱血灑處,魂靈深植,國土更神聖

    鏡頭:8月底,北京,西單幽靜小街——佟麟閣路。小街南端,環衛工人擦拭著佟麟閣將軍的生平簡介欄。“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繫於一人者輕,而繫於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將軍遺言赫然于上,令人肅然。

    “聽老一輩講,當年人們在眾多屍體中找到佟麟閣將軍時,只見將軍全身血染,軍服被炮彈炸碎。這種身先士卒,為國殺敵,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令人欽佩。”家住佟麟閣路西側永寧衚同15號院的李阿姨對記者説。

    黑龍江尚志縣、八女投江群雕、李兆麟將軍紀念館、一曼街,內蒙古東北抗聯紀念館,遼寧瀋陽九一八紀念館、大連星海公園,山西左權縣、平型關紀念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河北狼牙山紀念館,山東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上海晉元路,湖南衡陽保衛戰紀念館,雲南聶耳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從南到北,抗戰勝利後出現于中國大地上的難以數計的新地標、新地名,濃縮了自“九一八”以來14年間發生在中國的一幕幕慘劇、一場場血戰,銘記著一個個壯士、千萬名英雄,凝聚著血淚,迸發著壯烈!

    “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趙一曼烈士遺詩,抒發著中華兒女為國犧牲的壯志與豪情。

    “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並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慘禍,已臨近到每一個中國人民的頭上……”左權遺書,詮釋了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為中華民族而戰的意志與決心。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毛澤東《五律》詩,痛悼民族英雄戴安瀾,記錄著國共合作、同仇敵愾的歷史篇章。

    ……

    烽火十四載,神州滿江紅!五千年國土,因抗日血染更顯神聖。

    歌聲響過,鄉關儘是,家國緊相連

    《松花江上》《長城謠》《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遊擊隊歌》……抗戰時期,這些歌曲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傳唱在中國大地。

    詩言志,歌咏言。歌聲中,中國人固有地域觀念被衝破,東北松花江、長城內外成為所有中國人美好的故鄉——“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流血、犧牲是如此神聖和堅定——“我們戰鬥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符號象徵意義空前強化——“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

    鏡頭一:貴州安順,黃果樹大瀑布景區一普通農家飯店,內裏挂著70多幅抗戰老照片,兩張黑白照震撼人心:一位婦女背著嬰兒,揮錘敲打著路面石子,20萬雲南各族民工就這樣創造出8個多月打通戰時“大動脈”滇緬路奇跡;一張是聞名於世的滇緬公路貴州境內晴隆24道拐,盤山公路雞腸般從山腳繞旋山頂……

    兩張歷史照片,記錄著萬眾一心、全民抗戰的歷史,寫照著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希望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記住這段難忘的抗戰歷史。”店主余輝對記者説。

    鏡頭二:雲南芒市郊區,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

    抗戰全面爆發後,在著名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200多名掌握熟練駕駛技術的華僑機工毅然回到“紅河的岸旁,我們祖宗流血的地方”,奔赴滇緬公路,運送抗戰物資,1000多名華僑機工犧牲在這條公路上。由於機工一律要求男性,華僑姑娘李月美女扮男裝回國效力,寫下“抗日花木蘭”佳話……

    國破家亡之時,中國人將家國合而為一;中華文化,在民族存亡之際,彰顯強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燈燭搖曳,信念茁壯,微芒迎曙光

    歷史鏡頭:

    抗戰時期,四川宜賓市郊李莊。傅斯年、李濟、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吳定良等著名學者在戰亂中遷播於此。這裡沒有電,沒有水,缺醫少藥,林徽因罹患肺結核無法及時求治。

    87歲的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清晰對記者回憶營造學社那幾期著名會刊的出版:“當時非常艱難,什麼條件都沒有,我們只有自己印,自己裝訂。記得裝訂的時候,林徽因的老母親也參加了。”

    1940年,16歲的羅哲文考入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林徽因。恩師貧病中在油燈下完成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的情景讓羅哲文記憶猶新:“為了讓煤油燈更亮一點,他們搞了些小發明,在玻璃罩上加了個油煙囪似的東西……”

    “日本侵略中國,中國文化遭受極大的破壞和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潛心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這是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維護,也是對祖國文化的信仰和信心。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羅哲文説。

    微光中,抗戰漫漫長夜裏中國知識分子的面影次第閃回——

    作家冰心手提一位堅強小姑娘製作的小桔燈,走在山城重慶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內心充滿光明與溫暖;

    顛沛流離的艱辛路,潮濕陰冷的大後方,故宮人日夜守護南遷國寶,創造了13427箱文物絲毫無損的奇跡;

    徐悲鴻創作代表作《愚公移山》《巴人汲水》鼓舞民眾抗戰鬥志,張大千以達摩面壁之志執著于敦煌壁畫臨摹傳承中華文化;

    ……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陜北窯洞裏,油燈下,毛澤東發表論斷,巨大的信念鼓舞著人民。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那天,大家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打著火把在李莊狂歡了三天!”87歲的羅哲文老人回憶至此,十分激動。

    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始終激蕩中國人信念的浩歌!

    勝利伊始,夢想綿長,“黃河”永迴響

    1989年7月,師從冼星海、從1940年起就指揮《黃河大合唱》的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跨越台灣海峽,首次在台灣指揮這部誕生於抗戰烽火的民族交響,這也是台灣第一次上演《黃河大合唱》。

    然而,在1945年之前,就有台灣同胞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召喚下,在《黃河大合唱》的感動中英勇戰鬥——

    “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台灣同胞喊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組建“台灣義勇隊”及“台灣少年團”,參加祖國抗戰……

    台灣人民自覺將抗日鬥爭與回歸祖國緊緊聯絡一起,在日本侵佔台灣50年間,台灣人民抗日鬥爭犧牲65萬之眾。

    這是記者多年前于抗戰勝利紀念日,在台灣採訪時的情景——

    台灣抗日組織“工友協會”會員許月裏,拉著記者的手説:“父母在日本人統治時説的話‘只有中國才是我們的祖國’,沸騰在我的血脈裏!”

    這位當時90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一輩子有兩件事最難忘:一是抗戰勝利,台灣人民全島狂歡;二是1995年,抗戰勝利50週年之際,她作為台灣3位抗日代表之一,被邀請回祖國大陸參加慶典,當盧溝橋頭大炮連發50響時,她感到熱血衝出胸膛。

    70多歲台灣老人廖天欣,將保存近60年的《開羅宣言》交給記者。當年,十幾歲的他撿到同盟國飛機撒下的印有《開羅宣言》傳單,如獲至寶地珍藏起來。老人將宣言中提到的日本將強佔中國東北、台灣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的內容逐字逐句念給記者聽,聲音因激動而顫抖。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百年曆史上取得的抵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重歸祖國懷抱,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捩點。1949年後,儘管海峽兩岸開始長達三十多年的隔絕,然而,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期盼,紮根于兩岸同胞和炎黃子孫心中。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想看到中國統一的這一天。90多歲,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説夠長了,但對於做一個中國人來説,我還沒做夠!”這是許月裏老人當年對記者説的話。

    “在台灣指揮第一場《黃河大合唱》,當我揮棒甩出《黃河船夫曲》第一個音符的剎那,全場的氣場讓我血脈賁張!”回憶這場歷史性演出,嚴良堃難抑激動。

    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心聲。我們回望、分享66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與巨大榮光的時刻,更以無比信心瞻望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燦爛前景!

 
 
 相關鏈結
· 南京編輯完成“抗日航空烈士名錄”記錄真貴資料
· 台灣少數民族抗日圖片展在渝開展
· 國家將向在鄉抗日老戰士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
· 南京各界舉行活動悼念中美蘇三國抗日航空烈士
· 兩部門:向在鄉抗日老戰士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
· 民政部領導率團赴魯豫看望慰問抗日老戰士、烈屬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