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9月18日電(記者 劉麗娜 蔣旭峰)全球經濟有二次探底風險,發達國家應該取得政治共識,處理好債務危機。而中國經濟保持較快速增長是對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日前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行2011年年會定於9月23日至25日在華盛頓召開。在會議召開之前,林毅夫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林毅夫説,目前全球經濟的主要挑戰表現在發達國家債務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與今年年初和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原先受影響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現在開始受到同樣影響,尤其表現在股市上。這引起大家對全球復蘇可持續性的關注。世界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風險,但更大的可能性是發達國家呈現長期、較低的增長。
他説,全世界都希望債務危機能夠得到很好處理。對於發達國家而言,關鍵在於要在認識這一問題上取得政治上的一致。林毅夫認為,美歐等發達國家的貨幣都是國際儲備貨幣,有解決債務問題的資源。當前的危機不是發達國家缺乏流動性的問題,而是缺乏政治共識的問題。但怎樣避免債務過快過高積累,要做好短期與長期平衡。從短期看,如果沒有政府積極財政政策刺激,失業率會增加,經濟增長會放緩。
對於新興經濟體,林毅夫説,必須預期到國際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比較多。具體到中國,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問題必須得到高度重視,但政府政策要保持一定靈活性。他認為,中國保持積極快速增長,維持較高就業的條件是存在的,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産業升級仍有空間,基礎設施也有改善餘地,中國社會總體儲蓄率較高,政府公共財政狀況較好,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談到世行行長佐利剋日前提到的全球各方都應作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林毅夫認為,在全球化經濟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情況,尤其是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和作為全球較大經濟集團的歐元區,其政府決策會影響到全球經濟。
今年8月份,美國長期主權債務評級被調低,國會對提高債務上限的兩黨之爭,加上歐元區債務問題,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很明顯。林毅夫説,前兩年全球復蘇主要靠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增長拉動,但是發達國家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仍超過60%。所以發達國家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國內,還要考慮全球。當然,發展中國家在考慮自己的經濟發展時,如果能夠做得好的話,對全球復蘇也是有幫助的。
林毅夫表示,在解決全球問題時,中國能夠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無論是在二十國集團中,還是在其他國際組織中,中國的聲音和代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他説:“當前全球經濟最缺少的就是增長。中國如果能夠維持比較高的增長,就是對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