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9月29日電(記者趙薇、孫彥新)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於太空的渴望,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9日晚間駛向太空。那麼,“天宮”究竟是如何從設想變為現實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白明生回顧“天宮”誕生之旅,為我們做出解答。
方案:早早確定,沒有命名
白明生介紹説,天宮一號的方案早在1992年國家制訂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時,就已經確定。
“按照‘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要進行交會對接,就必須研製目標飛行器。實際上,作為載人航天戰略的一部分,研製目標飛行器的大方案,在早期規劃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白明生説。
2002年,在進行了方案論證和審查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整個任務方案得到通過。
此時,天宮一號還沒有名字,它被直白地稱為“目標飛行器”,縮寫是:MB。
初樣:增加攝像機 細節更完善
2006年,天宮一號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也是在這一年,科研人員賦予它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名字:天宮一號。
白明生説,具體是哪個人想出的這個名字,大家都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當時這個名字一提出,就立刻得到了團隊的認同,它不但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還與此前的‘神舟’‘嫦娥’相呼應。”
白明生回憶,很多專家都説,“天宮”這個名字,讓人感受到有一種真正的空間站雛形的概念蘊含其中,也能令人感受到更龐大的系統的概念。
這一次,目標飛行器的縮寫,也從MB變為TG。
初樣研製階段,之前制訂的大方案並沒有太多變化,但在細節上進行了很多完善。比如,增加了一個艙位攝像機。
“為了能更好地看到電源系統帆板展開,我們特別增加了一個攝像機,以便更好地觀察帆板情況。”白明生説。
另外,天宮一號的帆板結構也進行了加強。白明生解釋説,在發動機點火、入軌時,以及交會對接過程中兩個飛行器的觸碰,帆板的載荷都會增加。要保證過載條件下帆板正常工作,就必須增強帆板的承受能力。
正樣:優化設計讓航天生活更舒適
2009年底,天宮一號在風雪中進入正樣研製階段。
“這一階段的工作進行的比較順利,沒有發現大的問題。我們主要進行了一些細節上的優化。”白明生説,通過優化設計,天宮一號在重量上積累了一定的余量,這就意味著,“天宮”裏可以放置更多的供航天員使用的物品,這讓航天員的工作生活更為舒適。
此外,艙內的色彩也進行了調整。“航天員上天后,失重的太空環境,將使人失去方向感。”白明生介紹説,“巧妙運用色彩變換,可以在艙內為航天員營造出天地之間的氛圍。”
天宮一號內部採取了考究的顏色設計,地板的顏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穩重感,艙頂運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純白色對視線的刺激,有“天”的輕盈感。“天”“地”之間的過渡色介於兩者之間,不同色塊的運用,使艙體成為一個獨立有序的小世界。同時,阻燃、無毒材料的應用,使航天員的生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