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孫偉麗、岳瑞芳)作為北京每年黃金周旅遊的“票房冠軍”,今年國慶假期,故宮洶湧的“人海”再次成為令人驚嘆的景觀。遊客爆棚的局面令故宮限流措施無奈擱淺。10月2日,故宮接待遊客近13萬人,遠遠超過其最大容量。
如何在滿足民眾的旅遊需求和文化遺産保護中取得平衡,又一次成為擺在文化旅遊景區面前一道難以繞過的難題。
遊客參觀熱情難擋 故宮限流措施擱淺
“別擠了,還有孩子呢,讓我進去!”從河南鄭州來的汪建達把4歲的兒子架在脖子上,想衝進買票隊伍,卻找不到一絲縫隙。4日早上7時,他們一家從天安門看完升旗就直奔故宮,“本來以為天安門人山人海,到故宮才見著‘大號’的人山人海,都快擠成‘柿餅’了。”汪建達説。
8時30分才正式售票,汪建達看了看表,還差7分鐘8點,故宮午門東邊的售票口自東向西排隊,西邊的窗口自西向東排,兩邊的隊尾已經幾乎連在一起了。
汪建達雖然站在後面,但他信心堅定,“就算排半天,我也要看一眼皇上住的房子長啥樣,咱又不是買不起票。”
早上8時30分,故宮正式對外售票,買票的遊客已排成百米長龍,後面排隊的遊客只能以每分鐘1米的速度向窗口緩慢蠕動。午門廣場的臺階已坐滿了人,每隔5米,就能看到一面旅行社的小旗子。從山東來北京旅遊的顧先生還沒進去就有點後悔了,“導遊説去買票,這都快一個小時了,還沒回來,時間全浪費了,進去估計也只能看後腦勺。”
根據北京市假日辦統計數據,10月2日,故宮共接待遊客12.78萬人,10月3日,故宮接待遊客11.96萬人,這兩個數字都遠遠超過了國慶前夕故宮對外公佈的每日8萬人限流數量。故宮負責人表示,為避免硬性停止售票導致的現場混亂,故宮最終放開限流措施,繼續敞開大門。
已在今年“五一”順利通過考驗的故宮限流措施,卻在“十一”長假終告“失守”。
記者發現,儘管9月20日起,故宮推出散客和團體網上預購門票服務,現場只要掃描預訂者本人的二代身份證,就可按照人數直接入場,免去現場排隊買票之苦。但3日晚23時記者點開網上訂票系統查詢余票時,4萬張電子票仍剩餘31478張,相比現場購票,通過網絡預訂的人數非常少。許多現場買票的觀眾表示,第一次來北京,不熟悉情況,也沒帶電腦,網上訂票還是太遙遠。
客流量超限成文物古跡“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市假日辦曾經公佈,故宮的最佳容量是每日5萬人,最大容量是每日6萬人,但國慶高峰時故宮的客流是最大容量的兩倍。
“故宮的人確實太多了。”北京市旅遊委一位負責人表示,幾乎每次統計節日客流,故宮的參觀人數都居北京上百家被監測景區之首。對於故宮連續多個黃金周接待量超過最大容量,這位負責人表示:“遊客多,但接待能力有限,參觀的舒適度肯定難以保證。此外人員安全、文物安全都面臨考驗。”
來自廣西的馬霜和幾個朋友坐在離售票處不遠的空地上,正猶豫還要不要排隊,“第一次來故宮,很想感受一下北京的文化底蘊。如果進去的話,我們也想等人少一點再買票,希望參觀質量儘量不打折扣。”她心裏也沒有底,如果不去故宮,他們就只能去前門、王府井逛逛街了。
上午10時左右,北京市民馬女士陪湖北來的父母走出了故宮神武門,她如釋重負地喘了口氣。“人推著人,根本由不得自己邁步子,看見大門上的門釘被人都摸掉了漆真心疼。”馬女士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西六宮的禦道不足5米寬卻塞滿了人,二、三百米的路只能蠕動。
一進禦花園,所有人都扎堆拍照,古樹和假山挂著“禁止攀登”的提示完全不起作用,小孩兒還是踩上去玩耍。“一草一木都是文物啊,全都遭殃了。”馬女士最終放棄了拍照,緊拽著父母的胳膊生怕走丟了,人群中不時傳來小孩的哭鬧聲,讓她覺得此行很遭罪。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客流量太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遺産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北京最熱門的景區,故宮的文物保護壓力更為突出,大量涌入的遊客讓故宮的文物不堪重負。他説,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讓古建築的彩畫和朱紅色墻面褪色,過多的接觸和踩踏也會給文物造成影響。
一位太和殿的志願者告訴記者,2010年10月2日,故宮由於沒有限流,參觀人數達到14萬人次的歷史高峰,通道、廣場垃圾遍地。近年來,故宮為防止人為破壞,對部分珍貴文物進行了額外的“照顧”。他舉例説,遊客酷愛摸門釘導致金漆脫落,一些宮門的下半部分安裝了透明罩子,太和殿外也圍起了鐵欄杆,一些地面蓋了類似毯子的保護隔離,特別珍貴或狀況不好的地方暫時不開放。
預約參觀、細分遊覽多措並舉
謝辰生表示,觀眾的參觀需求與景點的容納能力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是困擾著國內大部分熱門景點的普遍性問題。
“從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的角度應該嚴格限制客流,但也要確保老百姓參觀的權利。”中國旅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説,“來了北京,故宮不讓看,這不合情理。”解決這個矛盾,國際上比較普遍的做法是預約參觀,魏小安説,巴黎盧浮宮、梵蒂岡的一些教堂和宮殿等“世遺”都要求遊客預約,一些熱門的地方甚至要等一個月才能約到。
觀眾提前預約參觀,可以提前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出行。景區和公共場所也可以據此了解並控制參觀數量,從而更有效更細緻地為觀眾提供服務。特別是對於一些因為免費開放而導致客流大增的公共文化場所而言,預約成為一種務實和有效的方式。
北京恭王府的經驗值得借鑒。2007年黃金週期間,恭王府花園暴堵,從柳蔭街到平安大街,摩肩接踵。2008年奧運會期間,恭王府府邸開放,參觀人數最多時飆升至3萬多人。府邸內、花園裏、周邊的街道上,到處都是人。為此,恭王府不得不做出團體預約的選擇。目前,恭王府的預約制度已初達目的。由於限制參觀人數,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文物、古建的破壞。開放空間遊人擁擠、你推我搡、踩踏花草的現象已經消失,喧囂“鬧市”已經不再。一位去過西藏的導遊告訴記者,現在布達拉宮採取的限流辦法也是預約制,由導遊前一天下午去領第二天的購票證,屆時憑證購票參觀。
魏小安還建議,故宮、八達嶺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産景區可以將參觀內容進行細分遊覽。以故宮為例,可以設置古建、瓷器、書畫、皇家文化等幾大類遊覽線路,分流遊客。他還指出,目前景區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生存,導致在限制客流方面沒有實際的舉措。
但他坦言,考慮到中國人口基數大,假期集中的現狀,上述舉措要在故宮等熱門景區實現,需要很長時間的引導。“很多遊客還不知道看什麼,大多是到此一遊。”魏小安説,在一個個黃金周之後,遊客也應習慣更加文明的文化旅遊方式,尤其是對待世界文化遺産,應該持有尊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