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1月23日電(記者林紅梅)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拉馬底村的村民們23日載歌載舞,慶祝村邊怒江上兩座新修的大橋通車,這兩座大橋全部由國家投資,拉馬底村村民從此結束了溜索過江的歷史。
23日11時,交通運輸部政法司司長何建中,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俊強,以及“索道醫生”鄧前堆共同揭開了“連心橋”的紅綢子,鄉親們騎著“鐵驢子”、趕著羊、背著背囊,歡歡喜喜從橋上走過。
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張長生在此間表示,這兩座橋梁是怒江上實施大規模索改橋啟幕的示範工程,雲南省此後將在境內300多公里長的怒江上,再建17座橋梁,全部由國家投資,將42對當地百姓過江的溜索,全部改建為橋梁,徹底結束怒江人溜索過江的歷史。
據雲南省公路局局長呂雲峰在現場向記者介紹,怒江拉馬底索改橋項目由一座人馬吊橋、一座農用汽車吊橋和4.28公里公路連接線組成,總預算投資1704.5萬元。其中,人馬吊橋橋面全長120米,寬度3.5米,設計載荷4噸,建成後可以保證20個人和5匹馱馬同時通行。為方便大宗農産品外運,交通運輸部門在距離人馬吊橋3000米的地方同時修建一座全長136米的汽車吊橋,橋面寬度4.5米,設計載荷15噸。這兩座橋被命名為“幸福橋”和“連心橋”。
拉馬底索改橋項目今年7月1日開工建設。負責建設的怒江公路管理總段段長桂昆告訴記者,施工期間恰逢怒江雨季,江水上漲。1包水泥、1根鋼筋、1粒碎石,都是施工人員通過溜索輸送。施工人員克服重重困難,8月15日前完成了橋梁下部構造,9月10日前完成橋樑上部結構。11月10日完成橋面鋪裝和掃尾工作。11月17日兩座橋順利完成竣工驗收。
何建中在此間表示,怒江拉馬底索改橋項目完成後,將惠及當地265戶、1043人,並且使周邊的害扎村、格扎村、博娃村等少數民族村寨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到歷史性轉變。
目前,怒江上有各類大小橋梁71座,平均4.3公里有一座橋。
千年夢圓在今朝——寫在怒江拉馬底索改橋通車之時
新華社昆明11月23日電(記者 林紅梅)兩岸高山對峙,谷底水流湍急,一根溜索橫跨在江兩邊,人們像鳥兒一樣抓著溜索過江。這不是城市裏的索道旅遊項目,而是怒江兩岸百姓祖祖輩輩的過江生活。如今,這一現象在怒江拉馬底村終於改變了,國家財政出資修建的拉馬底索改橋工程23日正式通車。當地村民載歌載舞走過橋梁,千言萬語道不盡心中的欣喜,怒江人的千年夢想,圓在今朝。
千年封閉的深山
怒江是世界第三大峽谷,數千年來處於原始封閉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沒有一條公路,運輸靠人背馬馱。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把改變閉塞落後的交通狀況作為邊疆建設和邊防鞏固的頭等大事來抓。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張長生介紹,到“十一五”末,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060公里。其中,進入怒江的碧江至貢山公路全長近156公里,是我國最艱巨的公路工程之一。施工者腰係安全帶,沿壁而下,似壁虎般貼在岩上,硬是從怒江大峽谷的半山腰掏出了一條路,修路過程中,死亡88人,傷殘135人。
但是,與1.4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相比,怒江的這些公路不僅數量少,而且等級差。全州有兩個車道的二級公路只有107公里,能夠錯開兩輛車的三級公路只有135公里,其餘都是無法錯開車的四級以下公路。全州至今沒有國道,沒有高速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機場,沒有水路。進出怒江只有一條單一的公路省道228,80%為無法錯開車的4級以下路面。
溜索濃縮著當地交通的變遷。雲南省公路局局長呂雲峰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前,溜索由竹子製成,容易斷掉;新中國成立後,溜索由藤條製成,也不太安全;近年來,國家花錢把溜索全部改成了鋼鐵溜索,每條投資6萬元,定期檢查溜索和百姓手中索具的安全性能,百姓掉進江裏的事不再發生。怒江大峽谷兩岸居住著傈僳、獨龍、怒、藏、普米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共50多萬人。溜索是當地百姓過江的主要交通工具。當地百姓建房子用的水泥,牛,豬,都是用溜索溜過江的,小孩上學都是溜索過江。
時至今日,進出怒江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記者從昆明坐飛機到保山後,再乘坐汽車,沿著怒江大峽谷進山。汽車在怒江大峽谷半山腰的一條狹窄公路上行駛,車輪左側是萬丈深淵。怒江人祖祖輩輩盼望著能走橋過江,不用像鳥兒一樣冒險飛過江。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今年年初在怒江調研時,當地百姓把翁孟勇一行圍了起來,一位傈僳族婦女對翁孟勇説:“希望政府能給我們修一座橋,我家就能買拖拉機,把甘蔗拉到山外賣,送孩子上學也方便。”
重重大山的阻隔,使怒江人守著“金山”,望天興嘆,全州4個縣全部是國家級貧困縣。資料顯示,怒江已經發現各種礦藏28種,蘭坪鉛鋅礦探明儲量亞洲最大,怒江還擁有世界級的水電、生物和旅遊資源。但至今少有開發。
翁孟勇在年初調研時説,要把溜索改橋作為“十二五”開局怒江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建議馬上啟動拉馬底村的索改橋項目,在害扎自然村建人馬吊橋,在拉馬底行政村建設汽車吊橋,以此作為怒江上溜索改橋的示範工程。但索改橋必須統籌規劃,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既不能過重增加財政負擔,更不能向農民攤派。此後,雲南省馬上組織工作組,一個月後拿出拉馬底索改橋的方案,報給交通運輸部。
向難啃的“硬骨頭”進軍
拉馬底索改橋示範工程由一座人馬吊橋、一座農用汽車吊橋和4.28公里公路連接線組成,總預算投資1704.5萬元,全部由各級財政出資。
在深山峽谷裏修路,這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施工過程中,1包水泥、1根鋼筋、1粒碎石都是通過溜索輸送到江對岸。各類施工機械通過輪渡搬運,施工效率低、安全風險巨大。還要保護水環境、山環境,確保施工質量。
雲南省公路局怒江總段于2011年3月14日成立拉馬底索改橋建設指揮部,負責該項目的組織實施。指揮部成立後,迅速開展工作,先與地方各部門和設計單位聯絡,確定橋址和連接線路走向,著手徵地拆遷工作。8月8日施工概預算正式獲批,整個項目分為2個標段:一標拉馬底汽車吊橋;二標害扎人馬吊橋及公路連接線。指揮部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組織公開招標。
拉馬底汽車吊橋主跨136米,東岸用引道連接至省道,西岸至害扎村口並與害扎橋西岸連接。橋面寬度4.5米,設計荷載15噸,預算投資645萬元;害扎人馬吊橋及公路連接線中,害扎人馬吊橋西岸連著害扎村口,跨徑120米,橋面寬度3.5米,設計荷載4噸,預算投資248萬元。公路連接線長4.28公里,預算投資424萬元。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福貢縣拉馬底村委會村民聯名請求,將工程量增加300米至博娃村,連接線總長增至4.58公里。
工程開工後得到交通運輸部、雲南省委省政府等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關注。今年10月1日,雲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李紀恒在怒江調研,到索改橋工程現場,與參建人員座談後,為2座吊橋命名:建議將“害扎人馬吊橋”叫做“幸福橋”,“拉馬底汽車吊橋”叫做“連心橋”。
結束溜索過江歷史
“雲南省怒江州拉馬底索改橋項目現在通車!”交通運輸部政策法規司司長何建中23日11時在通車儀式上宣佈。匯集在橋兩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各族群眾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以後再也不用溜著溜索去給病人看病了,就連晚上都能出去會診了。”通車儀式剛結束,“索道醫生”鄧前堆就迫不及待地從“連心橋”上走過。以前,他常常為晚上出診的安全問題擔憂,現在他已經毫不畏懼湍急的怒江了。
“6歲的小孩兒上學要背著幾公斤的書包,還要帶上幾公斤的溜索工具,家長都不放心。以後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石月亮鄉一位身穿民族盛裝的當地婦女告訴記者,以後再也不用為孩子出行的安危牽腸挂肚了。
“今後就算生病都不害怕了,我們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溜索過江去找鄧醫生,可以安安心心地過橋去找他。”當地的一名少數民族老人滿臉喜氣地説。
“這只是怒江上索改橋的起步。”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張長生介紹説,“‘十二五’期間,我們共要對怒江州境內實施18座溜索改橋建設;還要打造一條‘新滇藏公路’,從怒江的丙中洛直到西藏察隅境內,全部改建成二級公路;怒江州府也要通上高速公路。”
此外,怒江目前還在進行著另一個重點公路建設項目。雲南省公路局局長呂雲峰介紹説:“正在實施的獨龍江公路改建工程,將結束雲南省最後一個民族鄉不通硬化路的歷史。正在修建的6.68公里的特長隧道,將穿越高黎貢山,使公路的最高海拔由原來的3390米降至3025米,在雪線以下。改建工程結束後,能徹底解決獨龍族群眾出行晴通雨阻的問題,路線比原有公路縮短約16公里,項目總投資超過了6億元。”
張長生展望説,到“十二五”末,雲南要實現州市通高速路、縣縣通二級路、縣鄉通瀝青路、鄉村通硬化路的目標,進一步提高農村交通運輸服務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