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生命之樹長青——軍隊開展研究型醫院建設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4日 12時0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人民日報記者馮春梅、劉維濤 新華社記者胥金章、黃明)2004年,註定要成為軍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年,解放軍總醫院率先在國內提出建設“研究型醫院”的戰略規劃。

    此前一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不斷發展創新的科學理論,為偉大實踐的開啟指引了方向。

    短短7年,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西藏軍區總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武警總醫院……軍隊32所師級以上醫院全面展開了研究型醫院建設。他們發揮人才密集、技術過硬、創新能力強的優勢,推進醫院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治療經驗型向轉化醫學型轉變,通過臨床醫療和基礎研究的有機融合,在預防、治療威脅人民健康的腫瘤、免疫等重大疾病的新業務、新技術、新藥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以來,軍隊醫院獲得重大創新技術397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佔全國醫藥衛生系統的85.7%,産生顯著的社會、經濟和軍事效益。

    轉型:醫學研究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的嶄新理念

    新千年的鐘聲敲響之後,20世紀以來已經獲得極大發展的人類醫學,卻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儘管人類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已收穫許多重大成果,但多數還僅僅是實驗室的數據,離造福人類尚有很大差距。以腫瘤為例,從1975年到2005年這30年間,腫瘤的總體死亡率並未發生太大變化。

    現代醫學的發展將何去何從?無疑,把醫療研究與醫學實踐結合起來,成為當今醫學造福人類的唯一選擇。

    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首次提出“轉化醫學”的概念——即通過生命科學與臨床研究的緊密結合,在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攻克醫學難題。

    隨後,大洋彼岸的中國同行,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時代醫學脈搏跳動的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型醫院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醫學科技創新的研究課題和成果越來越多,但臨床轉化率卻不到10%。在此背景下,醫學研究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2004年,“研究型醫院”理念的提出,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鑰匙。

    總後勤部副部長秦銀河介紹説,研究型醫院的提出,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刻總結國內外一流研究型大學的成功做法,科學概括我國大型綜合性醫院尤其是軍隊醫院60年來建設發展的經驗教訓,針對軍隊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其最核心的特點和要求,是通過科研創新與臨床診治的深度融合、有機互動,把對重大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成果,加快轉變為醫療診治的新技術新方法,並以精細化個體化的治療手段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東西方智慧不謀而合——研究型醫院必須強調創新,而創新的聚集點在生物醫學領域,創新的模式正是“轉化醫學”。

    近年來,轉化醫學已成為世界醫學科技研究的一個新的起步點和著力點,被稱為醫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緊跟世界醫學科技前沿,研究型醫院在解放軍總醫院的全面實踐,有力推動了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結構、衛勤保障能力、質量品牌效益的整體提升。

    ——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醫院實現了門診全日制,門診量由2004年的110萬人次增長至380萬人次,實現了24小時手術,手術量由1.71萬例增長至5.8萬例;

    ——從“為軍服務”到“為社會盡責”。著眼社會需求,與100多所邊遠艱苦地區軍地醫院結成幫帶對子提高當地醫療水平,並成立對外服務辦公室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從“一枝獨秀”到“萬紫千紅”。實行了科主任領導下的主診醫師負責制,推行了亞專科管理模式,增加3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27個全軍專科中心和研究所,建成了創傷、腎臟病、腫瘤等一批以國家重點學科為龍頭的優勢學科;

    ——從“模倣跟進”到“創新跨越”。鼓勵重大自主創新,形成了在耳聾、老年醫學、骨組織和關節疾病、燒創傷、呼吸道疾病等13大專業領域研究和治療優勢。盛志勇、付小兵院士開展汗腺再生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人體幹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破解了世界燒傷界的重大難題;盧世璧院士和王岩教授帶領的骨科團隊,圍繞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防治,研發了安全有效的臨床路徑,解決了大量以往需要關節置換手術才能解決的問題,顯著降低了股骨頭壞死的並發癥發生率,在軍內外200余家醫院推廣應用。

    臨床與科研的有機融合,成為軍隊開展研究型醫院建設的成功探索。而這一路徑,秉承軍隊醫院多年的發展理念,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

    吳孟超院士帶領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歷經50多年艱苦創業,始終把創新作為提升醫療品質的根本動力。

    “剛開始我們也是空白,就從基礎做起、從實驗室做起,先研究解剖,研究完了我再開始開刀。”秉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理念,吳孟超帶領的“三人小組”從最初的實驗小組,到後來的實驗室、專科醫院和研究中心,再到今天的大型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始終堅持“院所合一”的發展模式。

    這種“院所合一”的醫療模式,不僅實現了肝癌診療水平和基礎研究的雙向快速突破,形成臨床醫療與基礎科研創新互動的良性發展模式,也使得當年的“三人小組”發展為今天亞洲第一、世界領先的肝膽外科專科醫院。

    2010年,醫院年門診量突破14萬人次,手術超過6700例。目前,肝癌手術成功率達99%,肝癌患者的術後5年總體生存率達53.2%,小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達79.8%,保持了在肝膽疾病診療上的長期領先優勢。

    融合:以科技創新帶動臨床診治水平和醫療質量的整體提高

    當今世界,正處於科技創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生命科學以及以維護健康、促進健康、疾病防治為主要內容的醫學,將以跨越式的發展拉開人類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大幕。

    吳孟超、盧世璧等院士認為,研究型醫院理念的提出,順應了世界生物醫學發展最新趨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和實踐,對於整體提高我國醫學科技創新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軍隊醫院每年診治患者6800多萬人次,病例多、病種複雜的優勢,為臨床與科研有機融合、創新多項領先實用的臨床診治技術提供了先機。

    依靠科技創新,將當代生命科學前沿與我國傳統醫學優勢相結合,把軍隊醫院鍛造為醫療衛生戰線的科技創新基地,成為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際行動。

    “把醫院的醫療工作搞上去必須以科研為支持,模倣和追隨只能改進工作,只有改革和創新才能發展工作。”這是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院士經常對科裏同事説的話。就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黎介壽團隊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腸功能障礙的治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始終以科研工作支持醫療工作,使南京總醫院得以將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應用到病人身上。

    ——圍繞腸功能障礙、腸外瘺治療這一世界性難題,南京總醫院制定治療的技術標準,開展亞洲首例小腸移植和肝腸聯合移植,治愈包括來自美國、德國等國內外4.7萬名腸功能障礙患者,治愈率達95.9%,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南京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建立全國第一家腎臟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在國際上率先採用多靶點療法治療重型狼瘡性腎炎,緩解率從15%上升到65%,被國際醫學界譽為推動當代腎臟病發展的研究成果。

    ——通過牽頭成立轉化醫學中心,打造“長三角”戰略聯盟等,與軍地科研院所、優質企業強強聯合,聚智攻關,轉化成果。

    “會看病”“看好病”“看一般醫院看不了的疑難複雜病”……只有堅持以科研創新持續提升臨床診治水平、提高為患者服務能力,才能成為世界醫學發展前沿的領跑者。

    “建設研究型醫院增強了基礎研究的指向性,加快了科研成果向臨床的轉化應用,大量疑難危重病症找到了解決辦法。”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院長熊利澤説。

    西京醫院開展的異體顏面移植科學研究,成功實施國內首例、世界第二例“換臉”術,為顏面毀損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開展因外傷感染罕見致死的病例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並命名一種新疾病“外傷後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臨床治愈率達到100%,建立的診治標準成為國際規範。

    近年來,西京醫院連續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資助數全國醫院排名第一,SCI論文被引用篇數排名全國醫療機構第一,“缺血性心腦損傷防治的轉化醫學研究”獲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醫院20項世界或全國先進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醫療費用佔比例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降低15%以上,平均住院日降至8.42天,遠低於全國三甲醫院平均水平。

    建設研究型醫院的目標導向,使軍隊醫院不斷推出創新性醫學成果,最大限度地維護患者的健康利益,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醫院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院長鄭興東介紹説,針對科技發展的突出瓶頸,醫院先後與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成立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與同濟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醫學院成立聯合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以重大課題為紐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大科研項目和轉化醫學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長征醫院廖萬清院士帶領的團隊,對我國3大主要致病深部真菌(隱球菌、白念珠菌和曲霉)引起的真菌感染進行深入研究,首次發現6種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類型,降低了真菌感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其中,一種名為“格特隱球菌ITSC型”的菌株,被美國微生物真菌保藏中心永久收錄並有償向世界各研究機構供應。而它的發現者廖萬清卻宣佈:“在中國,如果哪個同行的研究需要,我可以免費贈送,因為這個菌株我們是原創的。”

    腎臟保存是腎移植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獲取高質量的供體是保證腎移植的先決條件。經科研創新,目前,由長征醫院研製的“腎臟保存液”作為國內唯一産品,被國內98%的醫院使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診療費用。

    突破:立足有效履行使命以科技創新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隨著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推進,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對現代衛勤保障提出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和新任務;同時,近年來,部隊遂行非戰爭軍事任務日趨繁重,官兵的疾病譜和“保健康”需求也發生著深刻變化。

    如何應對新軍事革命帶來的衛勤保障新挑戰?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止和減少訓練傷?如何提升疑難危重病、老年病的診治水平?這些都是在建設研究型醫院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以使命任務為牽引,軍隊醫院進一步提高衛勤戰線的科技創新水平,使科技創新獲得更充足的臨床資源、醫療質量獲得更強大的科技支撐。

    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絕無僅有的、接近甚至超越生理極限的生存環境,使我國醫學必須獨立應對高原病防治的挑戰。

    1996年,西藏軍區總醫院對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的健康調查顯示:80%的官兵有指甲凹陷、脫髮掉發病症,近20%的官兵有心血管和神經、消化系統疾病……

    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李素芝帶領的團隊從上個紀末起開展高原醫學系列研究,研發出高原康膠囊等12種特效藥品,使急性高原病發病率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50%-60%下降到現在的2%-3%。

    “高原醫學的科研向臨床的轉化普及運用,産生了重大的社會和軍事效益。”李素芝説,醫院承擔的藏區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自然災害救援和駐藏體系部隊醫療保障,已經連續15年實現急性高原病零死亡。

    近年來,隨著創建研究型醫院的推進,高原醫學加快了科研向臨床的轉化普及運用:

    2004年11月,西藏首例活體供腎腎移植手術成功實施,標誌著在高寒缺氧環境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05年10月,高原首例背馱式全肝移植手術獲得成功,標誌著在西藏醫療發展道路上又一個里程碑誕生;

    2006年9月,高原首例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成功實施,填補了西藏高海拔地區心臟介入術醫學領域的空白;

    2010年4月,在玉樹地震17天的救援任務中,西藏軍區總醫院科學施救,使地震災區急性高山病發病率從救援初期的80%-90%下降到2.6%,實現了救援部隊官兵急性高山病零死亡……

    近年來,西藏軍區總醫院先後獲國家、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其中《高原病的發病機制與防治措施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醫院向著高原一流研究型醫院邁進。

    著眼于多樣化的任務需求,軍隊醫院不斷以科技創新提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衛勤保障能力,並多次走出國門,展示國家形象。

    作為全球唯一有能力開設“流動醫院”的救援隊,武警總醫院國際救援醫療隊創建10年來,先後赴印尼、海地、巴基斯坦和汶川、玉樹等國內外執行重大災害救援任務16次,救助傷員23000多人次,行程138000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3圈半,多次贏得聯合國官員、國際社會和災區人民的高度讚譽。

    以任務需求為牽引,武警總醫院加大遂行多樣化衛勤保障任務學科建設,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醫療救援研究所,創辦了第一個災害救援醫學雜誌;院長鄭靜晨帶領的團隊研發的“地震災害救援智慧決策系統”,成為我國第一個完整的重大自然災害醫療救援體系信息庫,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滿足醫療應急救援“小、快、靈”的新要求,武警總醫院還研發了包括綜合急救車、外科手術車等9個車型在內的野戰車載式醫療救援保障車組,每台車上均配備先進的醫療救援設備,可在抵達救援現場後第一時間展開外科手術。

    在器官移植方面,武警總醫院建立並完善了一整套肝移植手術的規範流程,使我國實現肝移植手術向臨床常規手術的轉變,連續創造並保持著手術例數最多、疑難手術最多、接受手術患者存活時間最長以及首例多米諾肝移植等多項世界或全國紀錄。

    基於自主科技創新而帶來的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使燒傷外科等具有濃郁軍事特色的醫學學科,在臨床診治上也同樣實現了創新與轉化發展。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從上世紀50年代剛成立時的6張病床3個醫生開始,堅持結合臨床醫學需求不斷創新,如今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個燒傷專業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國際一流水平的燒傷臨床基地,先後獲得國家和軍隊的100多個獎項,站在了世界燒傷醫學和我國軍事衛勤保障的前沿。

    2009年12月,西南醫院投入2000萬元,組建西南癌症中心。中心使醫院病理學科實現質的飛躍,成為國內外腫瘤專家集臨床和基礎研究于一體的平臺,實現了資源共享。2011年11月,這個實驗室成為總後與教育部共建的重點實驗室。

    總後衛生部部長張雁靈介紹,培養臨床診治能力和科研創新水平兼優的研究型人才是建設研究型醫院的關鍵。目前,軍隊醫院已初步形成以兩院院士領銜、以中青年技術骨幹為主體、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隊伍;建成一大批具有高水平臨床診治能力、高層次科研成果、高素質人才梯隊的研究型學科。“十一五”以來,軍隊醫院擁有17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新增兩院院士5名,59人在世界各類國際和地區級的學術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承擔國家、軍隊科研課題6000多項,擔任“973課題”首席科學家17項,牽頭“863課題”86項,確立了軍隊醫學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

 
 
 相關鏈結
· 軍隊對口支援43家新疆西藏地區縣醫院工作啟動
· 經歷唐山地震的軍隊醫院從唐山開赴綿陽地震災區
· 駐京軍隊醫院醫療設備專列奔赴抗震一線
· 多國維和分隊到中國維和部隊醫院觀摩學習
· 國防科技大學在我國的軍隊院校率先實施學部制
· 單霽翔為軍隊營區文物保護與管理培訓班學院授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