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7日 10時1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希、王亞光)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週年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表《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對外貿易活力進一步增強等情況。

    白皮書全文約1.3萬字,分為前言、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中國外貿發展對世界的貢獻、促進對外貿易基本平衡增長、構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經貿關係、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結束語等部分。這是國務院新聞辦首次就我國的對外貿易情況發佈白皮書。

    白皮書説,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産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躍升至2010年的29740億美元,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齣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白皮書指出,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出口産業仍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進程,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白皮書指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外貿體制逐步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建立起統一、開放、符合多邊貿易規則的對外貿易制度。截至201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完畢。中國認真履行承諾的實際行動得到世界貿易組織大多數成員的肯定。

    白皮書説,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也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一部分,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向有利於世界各國和地區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2001年以來,中國貨物進口總額擴大了5倍,年均增長20%,中國迅速擴張的進口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為貿易夥伴擴大出口創造了巨大市場空間。

    白皮書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順差過快增長,取得了明顯成效,貨物貿易順差自2009年以來持續減少,對外貿易正在趨於平衡。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對外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採取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加快推進外貿發展中的節能減排,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保護,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安全要求,增強進出口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國際合作等積極措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白皮書強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露,全球經濟結構和貿易格局面臨著深刻調整,中國對外貿易也將進行新的調整。“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願意與貿易夥伴一起,共同應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與貿易夥伴共享繁榮,實現共贏。

    據了解,白皮書中文版單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中國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優玲、姜婷婷)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表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也是對最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程度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根據白皮書,2010年,中國自最不發達國家的貨物進口總額比上年增長58%,約佔這些國家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國已經對36個已建交最不發達國家原産的4700多個稅目商品實施進口零關稅,約佔全部稅則稅目的60%。中國已承諾將繼續擴大對已建交最不發達國家的給惠範圍,使實施零關稅商品達到全部稅則稅目的97%。零關稅措施促進了最不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

    白皮書指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貿易夥伴提供了廣闊市場。2001年以來,中國貨物進口總額擴大了約5倍,年均增長約20%,中國迅速擴張的進口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為貿易夥伴擴大出口創造了巨大市場空間。目前中國已經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盟、巴西、南非等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是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正在快速推進,內需持續增長,不斷擴大和開放的市場將為貿易夥伴提供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白皮書強調。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中國出口量和進口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年均增長速度。

    白皮書指出,中國對外貿易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趨穩,促進了全球經濟復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穩定進出口規模。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12.8%,中國進口量增長2.9%,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增長的國家。

    白皮書指出,中國因素支撐了許多受危機衝擊國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需求,提振了人們的信心,對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起到巨大拉動作用。世界貿易組織在對中國進行第三次貿易政策審議時指出,應對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0年中國與自貿協定夥伴間貿易額超過外貿總額四分之一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希、柳新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佈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顯示,2010年中國與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夥伴的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到7826億美元,超過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主動參與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經與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個自由貿易安排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談判,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5個。中國倡議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

    白皮書指出,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持續穩定增長,實現了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同時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強勁,發展潛力巨大。2010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全面實施,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

    白皮書説,中國全面參與了多哈回合的農業、非農産品、服務、規則等議題的談判,獨立提交談判案文40多份,聯合其他成員提交案文100多份。為推進多哈回合談判,中國多次表示願意為談判作出建設性的、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貢獻。

    白皮書指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隨著進出口持續增長,中國與貿易夥伴的爭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産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産品,爭議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産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

    白皮書強調,中國堅持兼顧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體制內,利用多雙邊渠道,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來解決爭議。近年來,中國在擴大市場開放、保護知識産權、促進貿易平衡、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規範進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充分照顧到貿易夥伴的關切。在協商不能解決爭端的情況下,中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與貿易夥伴的貿易爭端,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完畢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錚、黃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佈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指出,截至201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完畢。

    白皮書説,中國認真履行承諾的實際行動得到了世界貿易組織大多數成員的肯定。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已經融入中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公平競爭意識、法治精神和知識産權觀念等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新修訂的法律法規減少和規範了行政許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貿易促進、貿易救濟法律體系。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議》,中國對與知識産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體系完整、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護知識産權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進一步降低關稅,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降低到2010年的9.8%。自2004年7月起,中國政府取消外貿經營權審批,促進了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多元化外貿經營格局的形成。2010年,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分別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0.9%、53.8%和25.3%。

    進一步擴大服務市場開放。白皮書指出,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開放範圍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國服務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05家,實際利用外資487億美元,佔全國非金融領域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和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分別為50.7%和46.1%。

    2001年12月11日,歷經16年談判,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白皮書指出,在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過程中,中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完善外貿法律法規體系,減少貿易壁壘和行政干預,理順政府在外貿管理中的職責,促進政府行為更加公開、公正和透明,推動開放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發達國家對部分高新技術貿易設限影響中國貿易平衡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優玲、朱紹斌)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表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發達國家對部分高新技術貿易設限影響了中國與一些貿易夥伴的貿易平衡。

    白皮書稱,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對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有著較大的進口需求。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卻仍然堅持舊有思維,對向中國出口高端裝備和高新技術産品設置了諸多限制,導致其相關産品對中國出口增長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自這些國家的進口,不利於雙邊貿易的平衡。

    “中國並不刻意追求對外貿易的順差。”白皮書強調,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主要由其經濟結構以及産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決定。

    根據白皮書,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中國目前在工業製成品加工組裝環節具有較大優勢,是最大的工業品生産國和出口國。美國、歐盟等是最主要的終端消費市場。由於大量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由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轉移到中國,這些國家和地區原來對美、歐的順差也轉移到中國。

    “其結果是,目前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主要存在於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之間,而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等工業中間品主要生産國則長期存在貿易逆差。”白皮書強調。中國生産和出口工業製成品需要大量進口初級産品,因此與一些初級産品出口國的貨物貿易呈現逆差。正是現階段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國貨物貿易存在著大量順差,而服務貿易則長期逆差。

    白皮書稱,中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一定逆差。中國貨物貿易在1990年以前多數年份都是逆差。1990年以後,隨著大規模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工業製成品競爭力增強,出口增長速度超過進口,中國的貨物貿易由總體逆差轉變為總體順差。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並持續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達到2981億美元歷史高點,此後逐漸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分別為1957億美元和1816億美元,比上年分別下降34.4%和7.2%。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佔進出口總額的6.1%,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1%。在全球貿易差額(順差或逆差)最大的9個國家中,中國的這兩個比值並不處在偏高水平。

    白皮書指出,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過程中,由於分工的細化和規模經濟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由跨國公司主導,是基於價值鏈分工的産業內貿易或加工貿易。

    白皮書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順差過快增長。貨物貿易順差自2009年以來持續減少,順差與進出口總值和國內生産總值之比自2008年起逐漸下降,對外貿易正在趨於平衡。

中國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齣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錚、王亞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佈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指出,中國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齣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白皮書強調,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後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産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佔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中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佔世界貨物出口和進口的比重分別提高到10.4%和9.1%。

    中國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形成。白皮書指出,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産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産品為主向機電産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中國貿易夥伴已經發展到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

    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01年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白皮書指出,中國對外貿易直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8000萬,其中60%以上來自農村。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白皮書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出口産業仍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進程,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2010年中國出口美歐食品合格率為99.53%和99.78%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希、朱紹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佈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顯示,中國出口商品質量總體上不斷提高,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為12.7萬批,合格率99.53%,出口歐盟的食品13.8萬批,合格率99.78%。

    白皮書顯示,2009年和2010年,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的中國出口貨物分別為1103.2萬批和1305.4萬批,不合格率分別為0.15%和0.14%。日本厚生省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率為99.74%,高於同期對自美國和歐盟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

    白皮書指出,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出口增長主要依賴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費,科技、管理、創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貿發展與資源能源供給和環境承載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企業研發、設計、營銷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還不強,自有知識産權和自有品牌出口産品所佔比重不大等方面。

    為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採取了包括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加快推進外貿發展中的節能減排,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保護,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安全要求,增強進出口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國際合作等一系列措施。

    根據白皮書,2010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出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長55.6%,增速居各國之首,世界排名從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

    白皮書強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仍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制約,會遇到新的困難和壓力。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中國願意與貿易夥伴一起,共同應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對外貿易實現更平衡、更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與貿易夥伴共享繁榮,實現共贏。

 
 
 相關鏈結
· 發展改革委發佈1-10月我國外貿運行主要特點
· 發展改革委分析10月外貿運行中需關注問題和動向
· 交通運輸部:10月份主要港口外貿吞吐量增長迅速
· 海關總署公佈2011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