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雷敏、劉羊旸)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名義增速保持平穩,但增長背後有隱憂,汽車、建材、服裝等消費降溫,實際增長與去年同期比有所放緩。
專家分析指出,擴大消費,短期靠政策創新,培育低碳、網購等消費熱點,長期還需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消費增長回歸常態 汽車、建材降溫
許多愛逛商場買衣服的人,今年過得有些糾結:喜歡商場裏的各大品牌,怎奈售價實在太高,就算打二三折也讓人望而卻步。
服裝消費只是一個縮影,折射出消費在平穩增長的背後,仍然存在隱憂。
“受政策調整影響,今年汽車、建材等消費遇冷,而物價的上漲也抑制了服裝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消費增長已回到金融危機前的常態。”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梁煥磊説。
隨著汽車優惠政策取消,以及北京出臺限購等政策,今年汽車消費進入“急凍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10月份國內乘用車銷售同比下降1.1%,比上個月回落7.4個百分點,同比增速降至5個月以來低點。
受樓市調控政策持續加壓影響,與住房相關的建材産品消費出現回落。統計顯示,10月份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中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增長26.1%,比7月份回落6.3個百分點。
在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推動下,今年以來服裝類價格不斷走高,市場消費略顯冷淡。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0月份,3000家重點零售企業的服裝銷售額增長14.7%,鞋帽銷售額增長9.4%,分別比9月份回落8.6和9.7個百分點。
隨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效應遞減,今年家電産品消費有所降溫。據商務部監測,今年7、8兩月,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零售企業家用電器銷售額增速連續兩個月回落。
總體增長平穩 網絡購物火爆
雖然多重因素致今年消費增長有所放緩,但消費升級和物價上漲仍推動消費名義增速的較快增長,網購和保值商品成為亮點。在投資、出口雙雙回落的情況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也大幅增加。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平穩增長態勢。除1月份因節日因素創下19.9%的最高增速外,其餘月份名義增速基本都保持在17%左右。
在投資和出口雙雙回落的背景下,統計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提升至47.9%,而往年這一比重僅為三成多一點。
受通脹預期影響,金銀珠寶等保值性商品成為消費“新寵”。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0月份,商務部監測的3000家重點零售企業的金銀珠寶銷售額同比增長31.1%。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中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增幅均在30%以上。
在實體店經營成本攀升推高商品價格的情況下,實惠的“網購”成為今年消費生活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網絡購物市場數據,第三季度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1975.1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11.5%,較去年同期增長73.4%。
“近年來,網絡購物呈現超常規增長態勢,預計到2015年,我國網絡零售額將相當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以上。”商務部有關負責人預計。
培育新消費熱點 建立長效機制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專家分析指出,擴大消費,短期應在培育網購、綠色、低碳等新消費熱點上下工夫,長期則應儘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由於環境資源的約束,以及控制物價上漲的壓力,使得與住房、汽車消費相關的調控政策短期難以退出,縮小了後期擴大消費的政策空間。”商務部貿易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趙萍説。
她同時指出,今年物價上漲較快,而居民實際收入增長沒有與GDP增長同步,消費增長動力不足,是今年消費總體回落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在財産收入方面,投資渠道受限,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沒有在消費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由今年6月份的最高108.1,跌至100.5,100以下為信心不足。
專家分析指出,擴大消費,短期靠消費政策創新,長期還需切實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趙萍認為,各地應出臺政策,延長節慶消費高峰。同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在低碳、網購等方面尋找新的政策支持對象。
“隨著網購規模的不斷擴大,今後應考慮將這部分消費也納入統計範疇。另外,雖然今年上調了個稅起徵點,但幅度還是不夠,而且物價上漲也會抵消一部分政策效應。應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實施結構性減稅,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梁煥磊説。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總體來看,預計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7%左右,消費市場保持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