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12月11日電(記者 張旭東、蘇萬明)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號”歷時369天,航行64162海裏,圓滿完成我國最大規模環球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島。
12月11日,“大洋一號”停靠青島奧帆中心碼頭。當日,圓滿結束赴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科學考察任務的“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凱旋青島。據介紹,此次科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次遠洋科學考察,也是我國深海探測史上第三次環球科學考察。2010年12月8日,“大洋一號”離開廣州執行第22航次科考任務。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12月11日,“大洋一號”停靠青島奧帆中心碼頭。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據介紹,“大洋一號”此次執行我國大洋第22航次環球科考任務,2010年12月8日于廣州起航,經歷9個航段,調查區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共有來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32家單位,218人參加了此航次。
第22航次總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此次大洋環球科考開展了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結核、深海環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調查工作,是一個高度綜合性的大洋調查航次,具有目標區多、空間跨度大、時間長、高新尖設備儲備應用多等特點,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科研成果。
12月11日,青島市奧帆中心碼頭,幾名科考人員把從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帶來的海水倒進海中。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12月11日,“大洋一號”科考船上,一名前來參觀的小朋友被從大洋中挖掘出來的岩石標本吸引。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其中,科考人員在西南印度洋我國首次布放深海綜合錨係浮標觀測系統,中深孔岩芯取樣鑽機試用成功,無人纜控潛水器和深海聲學深拖等新技術裝備也得到成功應用。同時,科考人員觀察到海蝦、海蟹、海葵、管狀蠕蟲等熱液生物,並一次獲得200多只熱液盲蝦,是獲取極端環境生物樣品種類、數量之最。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説:“2011年恰逢中國大洋協會成立20週年。20年來,我們持續開展深海資源調查,大力發展深海技術,積極促進深海戰略新興産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也要看到,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洋工作差距還很大。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倍工作,奮起直追,努力實現大洋事業跨越式發展。”
作為中國開展遠洋科學調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號”自1995年開始執行我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調查。
我國大洋科考“大洋一號”新發現16處海底熱液區
新華社青島12月11日電(記者 張旭東、蘇萬明)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11日圓滿完成第22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科學家説,他們在這次科考中新發現了16處海底熱液區。
第22航次總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這16處海底熱液區南大西洋5處、東太平洋11處。其中在南大西洋發現的一處熱液區是目前世界上在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的最南端熱液區。
第22航次第三、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耀民介紹,科考人員在第三、四航段發現了兩處海底熱液區。其中在南大西洋發現的一處海底熱液區面積相對較大,科考隊員還在此抓取了一塊含銅量很高的硫化物。 >>>詳細閱讀
國家海洋局:我國大洋科考進入“機器人時代”
近日,中國第22航次大洋科學考察隊在第二航段考察中首次使用由我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ROV)進行了2000米水深海底調查作業,圓滿完成了對南大西洋多金屬硫化物新區的探測工作,成功採集了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和生物樣品,並同步拍攝了高清晰海底照片和作業全程視頻影像。此次ROV系統的使用標誌著我國在大洋科考研究領域裝備技術水平已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將引領我國大洋科學考察向“機器人時代”邁進。
此次下潛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調查設備技術管理中心聯合組成的操作團隊完成。為準確、高效地完成此次調查任務,本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船長曹業政以及無人纜控潛水器組專家崔運璐、吳超、谷志珉等充分準備、多次商討並制訂了詳細的作業方案。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