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27日電(記者晏國政 王飛航)記者從山西省水利廳了解到,今年以來該省35項應急水源工程順利推進,截至目前,已有32項已經完工或即將建成投産,全省用水瓶頸正在逐步得到緩解。
隆冬時節,寒風凜冽,12月24日,在新絳縣馮古村禹門口提水東擴一期工程完工儀式現場,當大吊車緩緩將長6米、直徑2米的最後一根PCCP輸水管吊裝就位時,標誌著禹門口提水東擴一期主體工程完工,並具備通水條件。該工程是山西省35項應急水源工程第32項完工的重點水利工程,也是山西大水網兩縱十橫六河連通規劃建設的第八橫;該工程建成後,年總供水量可達1.6億立方米,將有效緩解臨汾、運城6市縣工農業以及農村生活供水緊張局面。
山西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之一,長期以來,水資源短缺成為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和“短板”。山西近十年平均降水量473毫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381立方米,為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7%。
山西省委、省政府從2007年3月起實施興水戰略,啟動包括35項應急水源工程在內的六大興水工程。
山西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建設的35項應急水源工程,均按照“西引黃河、東搞攔蓄、統籌區域平衡”的總體佈局,這批工程建成後,正常年份可增加地表水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可補充2億至3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加上修復改造一批病險水庫,使地表水由現在的20億立方米增加到40億立方米,加上引黃水,基本能滿足全省今後10年預計的用水需求,並使部分地區地下水開採已達到上千米的不合理用水結構趨於合理。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山西將以縱貫該省南北的黃河北幹流和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以建設覆蓋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經濟中心區的十大骨幹供水體系為骨架,並通過連通工程建設,將黃河、汾河、沁河、桑幹河、滹沱河、漳河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相連通,形成“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保障應急,豐枯調劑、促進發展”的大水網,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實現由“水瓶頸”向“水支撐”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