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全球貨
——在“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管窺入世十年外貿嬗變
新華社杭州12月31日電(記者張遙)一座本地戶籍人口不足80萬的浙江小城,如今一年迎來送往的外商超過42萬人次,銷往世界各地的商品超過170萬種,被譽為“世界小商品之都”--這便是義烏。
不論是從專注內貿向內外貿並舉的重心挪移,還是近兩年鼓勵進出口平衡發展的種種舉措,以及不久前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成為最年輕“新特區”加快探索外貿轉型升級,這座“建立在市場上的城市”處處折射出入世十年中國外貿嬗變。
“馬路市場”抓住入世契機
成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義烏市場是國內最早創辦的專業市場之一,早先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靠“雞毛換糖”行商的義烏人,在市場早期已經把內貿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但如果沒有抓住入世的契機,就沒有義烏市場今天的繁榮。”義烏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方平説,“與漢正街、荷花池這些批發市場比起來,義烏市場當時的知名度並不是最高。走國際化道路,深耕‘兩個市場’,才有了今天的影響力。”
一些市場商戶的經歷印證了金方平的感觸。出生在商人世家的義烏人施新雨曾經努力想擺脫父輩的人生道路,儘管家人經營的市場攤位收入已算可觀。“當時總覺得不甘於守著馬路市場的一平方米小攤。但就在那一陣,中國入世了,客流量大了,韓國人、歐美人也很快多了起來。”施新雨説,“我心想這下可以做大生意了。”
根據義烏小商品城提供的數據,入世十年間,義烏市場經營面積從50萬平方米擴大到470萬平方米,市場裏過去僅有6%的商品出口,而現在65%的商品均是遠銷海外。目前已有超過3000家境外企業在義烏設立代表處。有統計表明,目前國內依賴義烏市場貿易通道的企業超過20萬家,就業人數達1000多萬人。
如今在義烏,人頭攢動的貿易景象總能讓人感受到這個中國外貿窗口的熱度。義烏海關於2009年正式開關,成為杭州關區內首個設立在縣級市的海關,為小商品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義烏市場牢牢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機遇。”義烏海關關長張軍説,“十年來,海關針對小商品外貿特點,探索推出‘門到門’的服務性監管模式,並通過‘旅遊購物商品’出口監管模式,每年為義烏商戶節省外貿成本近億元,大大簡化了出口手續。”
來自義烏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義烏小商品全年出口9000標箱,這一數字到2010年已經增長至57.6萬標箱,商品出口遍及全球215個國家和地區。
活躍市場帶動進出口均衡發展
入世十年來,義烏小商品走向世界的過程也給不少外商帶來了啟示,各國商品開始通過日漸成熟的貿易流通渠道經過義烏,走向中國。
阿富汗商人卡雨穆和他的兩名兄弟從1998年開始在義烏經商,主要是將中國生産的飾品、建築材料運回國銷售。經過十多年發展,卡雨穆三兄弟如今已經在義烏當地註冊了貿易公司,8名員工常駐義烏負責採購,100多名工人在阿富汗當地負責銷售和建材加工。
“為了跑採購,我到過中國十多個省市,並且漸漸發現了新商機。”卡雨穆説,“在新疆,我看到過許多精美的玉石,但價格都比較貴。中國人對玉石有特別的情結,我們阿富汗盛産青玉,而且價格要便宜一半。下一步我準備從家鄉採購玉石到中國來賣,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生意,貿易渠道已經熟悉了,市場應該會不錯。”
對於阿爾及利亞商人阿布都來説,他的大海貿易公司早已定位於進出口貿易。“從買賣中國貨到買賣全球貨,商機一定是存在的。”阿布都來説。
事實上,入世以來規模成倍增長的義烏市場也正在向擴大進口的方向發展。近兩年,義烏市場新開設5萬平方米的進口商品館,目前已引進55個國家的近3萬種境外商品入駐。與此相配套的還有鼓勵進口商品進館銷售的一系列政策。
俄羅斯OMED公司義烏辦事處首席代表漢薩説:“WTO的規則就是鼓勵充分的市場競爭,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入世的積極效應,希望通過‘買賣全球貨’能進一步實現多贏。”
“新特區”打造國際貿易“橋頭堡”
入世十年來,義烏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作為中國第10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于2011年3月獲得國務院批准,正迎來全面的轉型升級。
根據國務院批復精神,義烏制定了改革試點三年實施計劃,首要的是確立“市場採購”新型貿易方式。這種貿易方式不同於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和邊境貿易,而按現行一般貿易方式監管存在歸類難、核價難、效率低等問題。確立新型貿易方式後,再制定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外匯、工商等方面配套監管服務政策。
與此同時,每年有超過170萬種商品銷往世界各地,且多是形態各異的小商品,商品質量監管、標準化建設也一直是義烏面臨的重要課題。
“質量是義烏市場安身立命、繁榮發展的根本。加快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建立市場商品質量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黃志平説。
2011年12月,浙江省質監局與義烏市人民政府簽訂備忘錄,共同推進“品牌強市”建設,制定完善各類日用小商品標準,同時還將支持相關行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從源頭上提高義烏商品質量的國際話語權。
事實上,一些義烏當地企業已經在從自身著手,推動小商品轉型升級,提升品牌附加值。走在匯聚了幾千種産品的浪莎集團産品展示廳裏,琳瑯滿目的産品讓襪子的概念超出平日想象。數萬元一台的意大利進口織襪機,浪莎僅2011年就購置了3000臺,一名工人可以同時監控30多台機器。從16年前做襪子內銷起家,浪莎在幾年前已經著手與日本、以色列的知名企業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無縫內衣生産基地,從小小一隻襪子發展起來的産業規模正在伸展。
浪莎集團總裁翁榮弟説,襪子是典型的小商品,但浪莎設立的目標是“做最好的襪子”,“朝著品牌、品質的方向努力,中國製造的小商品也能在國際貿易舞臺煥發光彩。”
“通過改革試點,義烏的貿易模式將實現出口、進口、轉口貿易聯動,從以往的中國出口‘橋頭堡’轉向中國國際貿易‘橋頭堡’。”黃志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