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專家盤點我國氣象衛星“風雲家族”的世代更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13日 14時27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迄今為止,我國共成功發射了12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受衛星壽命影響,太空中“風雲家族”的氣象衛星也有新陳代謝、世代更迭的過程,目前在軌運行“健在”的有7顆。

    氣象衛星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和手段,是國家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支撐。據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原“風雲二號”總設計師、“風雲四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研究員介紹,“風雲家族”的第一批成員是“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數據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衛星可以向世界各地雲圖接收站發送實時的氣象雲圖,還可以對海洋水色進行探測和對海溫進行遙感研究;衛星上攜帶有空間粒子成分監測器,可對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風雲一號”的成長經歷並非一帆風順。1988年9月發射的“風雲一號”A星在太空只工作了39天,沒有達到預期壽命,因衛星姿態失去控制而“早亡”。1990年9月發射的“風雲一號”B星也因同樣的原因,僅在軌正常運行了158天。

    9年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國于1999年5月發射升空的“風雲一號”C星“身體素質”和“業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因為表現優秀,還被世界氣象組織(WMO)接納為全球氣象觀測網的成員。“風雲一號”C星壽命長達8年,2007年“功成身退”。2002年5月發射升空的“風雲一號”D星繼承了C星的優秀品質,並做了進一步改進,目前仍在軌正常運行,也是一顆“長壽星”。

    “風雲三號”是我國“風雲家族”的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衛星搭載了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輻射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微波成像儀、紫外臭氧探測器、地球輻射收支探測器等十多種探測儀器,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獲取全球多種大氣、海表和陸地表面特性參數。與“風雲一號”相比,性能得到大幅提高,與世界“高手”的先進水平相當。

    “風雲三號”A星于2008年5月發射升空,“風雲三號”B星于2010年11月發射升空。這兩顆星是“孿生兄弟”,目前均被納入國際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網絡,衛星的觀測數據不僅為我國氣象觀測服務,而且供全球共享。

    “風雲二號”是我國“風雲家族”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具有攝取可見光、紅外雲圖及水汽分佈圖;轉發展寬雲圖,低速率圖像等氣象信息;收集氣象、海洋、水文等部門的平臺數據;獲取空間環境監測數據等多項功能。

    “風雲二號”的成長經歷同樣充滿了艱辛坎坷。1994年4月,“風雲二號”的第一顆衛星(即“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夕進行最後一次廠房測試時,因突發事故中止了發射任務。

    3年後,“風雲二號”A星于1997年6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00年6月,“風雲二號”B星也成功升空。這兩顆星都是試驗試用衛星,為建立我國穩定運行的業務應用系統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風雲二號”A、B星的基礎上,“風雲二號”C星對主要探測儀器“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和衛星可靠性做了重大改進,于2004年10月成功發射,2005年1月起投入了連續穩定的業務運行,應用系統同時開發了20多種業務産品,受到廣大用戶歡迎。

    2006年12月,狀態相同的“風雲二號”D星成功發射,使我國的靜止業務氣象衛星實現了在軌備份和雙星組網運行。2008年12月“風雲二號”E星發射升空,E星接替超齡服役的C星,與D星繼續保持“雙星觀測、互為備份”的業務格局;超齡服役的C星“發揮餘熱”,改為區域觀測。

    “自從有了風雲衛星,影響和登陸我國的颱風無一漏網。隨著進一步做了改進的‘風雲二號’F星的成功發射,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探天測地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李卿説。

 
 
 相關鏈結
· “風雲二號”07星將進一步完善我國氣象衛星體系
·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二號"07星
· 矯梅燕強調紮實、深入推進氣象衛星資料應用工作
· 我國1月9日11時17分成功發射“資源三號”衛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