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迄今,江蘇大學生村官計劃已經完成了兩個3年週期。調查顯示,2007年選聘到村任職、3年期滿的 1011名大學生中,有507人選擇了繼續留任,佔總人數的50%以上;2008年選聘的1670名大學生中,有879人選擇了留任,佔總人數的52.6%左右。
是什麼原因讓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村官選擇繼續留任?帶著問題,記者走訪江蘇各農村和社區。
環境留人
1月22日,農曆除夕,一位中央領導同志來到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錢倉村。該村的大學生村官孫雪清説:“上初二時,領導就來過我們村。那時我就暗下決心,以後要留在錢倉村,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1年,孫雪清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畢業後,本可以憑著所學的動畫專業在城市謀份好工作,但性格倔強的她毅然選擇了在家門口當村官。
“在農村,我能得到全方位的鍛鍊。”説起選擇村官的理由,孫雪清打了一個比方,工作就是在織網,如果在機關工作,每天坐在辦公室接觸單一知識,最終織出的只能是“局域網”;但村官就大不同,在與政府、企業等多個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需要精通每個方面的知識,這對自己是全方位的提高,編織的也將是大而全的“廣域網”。
“我是錢倉人,錢倉的一點一滴我都瞭如指掌。”孫雪清爽朗地説,“這裡更有利於我才能的發揮”。
2006年,湖北孝感人周強考入了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2010年畢業後,趕上了大學生村官的好時機,周強當上了錢倉村村官。一年後,他又報考了公務員,苦苦備戰了數月,然而勝券在握的周強卻在進考場前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放棄考試,選擇繼續當村官。
對此,周強理由充分:“別看錢倉只是個村,這裡既有工廠又有農業基地,全村不到6000人,集體經濟年收入就達700多萬元。相對於城市,農村的發展空間更大,有我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適合剛畢業的大學生。”
事業留人
在錢倉村村前的柏油馬路兩旁,30個鋼架大棚錯落有致,甚是氣派。這是周強、孫雪清等人成立的南京田園牧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我們援引‘循環農業’、‘CSA農場’理念,成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周強介紹説。
“循環農業、CSA農場等現代化的農業理念,讓村子越走越‘時髦’!”孫雪清神采奕奕地介紹,“我們生産的是綠色食品,平價銷售,薄利多銷,在阻止農村盲目哄抬物價的同時,還讓村民吃上了新鮮的蔬果。”
從12月開業到現在,短短幾個月內,農場銷售額就達6萬元,這讓周強和孫雪清更有了幹勁兒。“今年年底,農場將擴建至110畝;南邊的平房將建成實驗室,研發新品種……”未來農場的模樣,孫雪清已勾勒得清晰可見。
談及創業初始,周強感慨萬千:“村裏劃給了我們30畝地建農場,按照每畝1200元的租金付給村民,一年就是36000元。但是,前兩年的租金並不由我們自己掏錢,而是村裏幫我們付。”
想創業,資金是個難題。“農場創建時需要50萬元的創業資金,對我們而言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孫雪清説道,“多虧了‘三個一點’政策,按照政策規定,創業基金由政府、村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算下來,我們只需拿十幾萬。”
創業饋基層,政策惠村官。2月7日,江蘇成立了首個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陽光育才”工程扶持基金,首期募資6050萬元,這讓村官們精神振奮。“有了這樣的利好政策,我們還為什麼要離開呢?”孫雪清笑著説。
待遇留人
2007年至今,已有2萬多名大學生選擇了在江蘇當村官。那麼村官的待遇如何呢?聽罷,周強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我每年能有6萬多元的收入,今年過年,還給家裏拿回去了4萬!”
為什麼村官會有這麼高的收入?周強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心思,帶記者來到他們的住處後説道:“答案在這兒!”眼前,五六間幾十平米的大房子一字排開。“房子是雄州街道統一安排的,每間住兩個人,不僅空間大,而且洗手間、電視機、空調等樣樣俱全,住在這兒,不比樓房差!”
錢倉村的老書記、黨總支書記祝有成表示,雄州街道不僅為大學生村官安排了住宿,還統一安排食堂就餐,為“留得住”的人才“鋪好路”、“搭好橋”。
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這裡的村官,每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塊錢。由於統一安排食宿,村官無需支付就餐費和高昂的租房費。
此時,高強也打響了“算盤”。女朋友是江蘇鹽城人,目前在南京工業大學讀碩士,以後留在南京工作。那麼,結婚前,房子在哪兒買?高強毫不含糊地選擇了錢倉。“在這裡,生活幸福指數高。”高強掐著手指一一道來,“這兒房價便宜,不用背負沉重的貸款,生活輕鬆,而且便捷的交通縮短了農村到市區的距離,幾十分鐘就可以到達市中心,在這兒安家落戶,才能生活幸福!”
感情留人
我國目前已跨入“工業反哺農村”新階段,農村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農村急需大學生。”祝有成表情嚴肅,“雖然他們走出‘校門’來到‘農門’,不能立即融入農村社會,但大學生思路活、方法新、效率高,能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我們會把大學生村官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對待,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們!”祝書記時常挂在嘴邊的這句話,使周強留下來的信念更堅定,“紮根錢倉,把事做好,把業創好,堅持下去”。
一頭扎進村子裏,和村民打成一片,孫雪清和周強用行動填平了與村民之間的“溝壑”。在江蘇,像這樣的大學生村官數不勝數。揚州儀徵市路南村的大學生村官鄭福源,和村裏的老少爺們兒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南京市棲霞街道西花村社區大學生村官石磊開心地説:“村民們從不把我當官看,他們一直叫我‘小石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校門直接走進機關門的幹部增多,從農民中成長起來的卻越來越少,幹部隊伍的這種結構性缺陷造成了領導機關脫離基層的危險,讓農村的發展一度陷入窘境。“是大學生村官改善了這一切。”老書記祝有成激動地説,“大學生村官是基層黨政幹部的蓄水池,他們有文化,身在基層,激活了農村這一池春水。”
祝有成表示,讓有文化的人管理農村,將是大勢所趨。以前,“一村一名大學生”都是奢望,現在不僅實現了,甚至做到了一村兩名大學生,農村也不缺文化人了。(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