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産業振興民生改善 再看四川災區已是錦繡萬木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23日 07時16分   來源:人民日報

産業振興,民生改善,文化發展
  再看四川地震災區——已是錦繡萬木春
   

    早春時節,再走四川地震災區,遠望近觀,動人心弦。

    德陽市東汽新廠區,1.5兆瓦風機葉片徐徐舞動。彭州市寶山村,雖是春雨綿綿,依然遊人接踵。央視龍年春晚,廣元16位老媽媽登臺亮相,舞出災區人民的歡樂和感恩。

    産業振興,民生改善,文化發展……奮進一刻不停,攻堅絲毫未歇,3年恢復重建全面完成,四川災區駛入發展振興快車道。

    撫平傷痕的這片土地,油菜花正悄然綻放,雖未金黃遍野,卻已生機盎然。

    夯實基礎,釋放後勁,産業振興種子在恢復重建的母體中發芽

    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的2011年,四川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4年翻一番;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8928.8億元,同比增長22.3%;全年旅遊總收入2449.2億元,同比增長29.9%。

    當年,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雅安、阿壩6個重災市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均超過22%,廣元、阿壩、雅安增速列全省前三名。39個極重和重災縣(市、區)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011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發《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著眼長遠發展,明確災區發展振興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目標。

    “産業發展振興”是《規劃》明確的首要任務。

    截至去年9月,2440戶規模以上震損工業企業恢復生産,4989個生産力佈局與産業調整項目完成99.97%……在全面完成産業重建任務的同時,災區各地堅持調結構、轉方式,發展振興步伐既快又穩。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坐落在德陽市。新年伊始,素以挑戰“極限製造”著稱的二重集團再傳捷報:依靠自主技術創新,鋼錠重達550噸至600噸的核電常規島超大型1100兆瓦核電半速轉子形成批量製造能力,在世界核電常規島極限製造領域實現歷史性一躍。

    岷江之畔的阿壩鋁廠,災後新投産的兩條5萬噸電工圓鋁桿生産線和集中煙塵凈化裝置,均採用先進技術,每噸鋁合金産品可節約成本300元,節約標準煤13噸。

    骨幹企業強筋壯骨,園區建設也擴容升級。

    什邡市京什産業園內,已落戶北汽福田、明日宇航、格林雷斯環保科技等近30家企業,高端鈦合金産品、新型建築材料、高檔節能門窗等項目協議引資超過40億元。

    借力轉型,“高門檻”依然成就“加速度”,去年什邡經濟增速高出全省1.2個百分點。

    綿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震後重點佈局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産業,吸引了華晨汽車、中國重汽、艾默生網絡能源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兩年前,開發區一躍成為四川第三個500億元産值園區。

    在浙江省對口支援下,青川縣震後建起“川浙合作産業園”,引進泡沫鋁、單晶硅、LED照明等産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産值可達30億元以上,解決就業崗位上萬個。

    當前與長遠兼顧,災後5個省級開發區和24個對口援建産業集中發展區建設,為産業振興夯實了基礎,釋放了後勁。

    産業振興的種子,也在城鎮鄉村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春節黃金周,四川6個重災市州接待遊客1217.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42億元,均接近全省總量的一半。

    在都江堰市,由上海援建打造的10萬畝特色農業園區,靚了山坡,富了鄉親。

    給生態讓步,為旅遊轉型——龍門山下,川江兩岸,“綠色經濟”為農民增收致富鋪就康莊大道。

    2011年,四川39個極重和重災縣(市、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58元,增長21.4%。

    加強服務,提升保障,以人為本理念在改善民生的實踐中生根

    四川災區在發展經濟拉動就業的基礎上,通過落實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促進就業創業。早在2010年9月,重災區就有99.9%的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截至去年9月,145.91萬戶損毀農房、25.91萬套城鎮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受災群眾“家家有房住”的目標全面實現。

    重災區3001所學校完工2989所,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完工1359個,全省福利院、救助站、社區居委會等民政公共服務設施重建項目完成9663個,建設標準、功能配套、服務能力可謂飛躍提升。

    民生佈局仍在緊鑼密鼓,漸入縱深。今年內,重災區將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投資28億元建設的410個減災防災體系項目為百姓搭起“安全網”。

    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重建理念下,公共服務和綜合保障能力在災區全面提升。

    由上海市對口援建的都江堰市醫療中心,是目前四川省設施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縣市級醫療機構。災區還佈局建成了一批社會福利院。

    讓災區群眾安心、舒心的,不僅僅是服務保障設施的大幅改善,為民、便民、利民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理念,同步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

    在綿竹市兩會上,政府承諾的今年10件民生實事,描繪出更加美好的藍圖:實現全市城鄉醫保社保全覆蓋,開展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7000人次,免除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本費……

    投入使用已近兩年的年畫村便民服務站,集計生、民政、社保、土地、水利、農機等辦理職能于一身,提供“一站式服務”,最大限度免除了群眾辦事的奔波之苦。在四川地震災區,類似的便民服務設施已建設完成9600多個。

    今年元旦,汶川映秀鎮出了樁新鮮事:每戶家庭都收到了縣裏送來的特殊禮物——一隻控油壺、一把限鹽匙、一根腰圍尺。汶川縣創建“全民健康示範縣”啟動儀式同日舉行。從今年開始,縣政府每年籌資700萬元,為全縣10萬群眾提供免費體檢。

    民生服務保障水平的上檔升級,進一步提高了災區居民生産生活滿意度。

    2011年底,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發佈的報告顯示:成都地震重災區47.84%的受訪群眾在最近3年接受過各級政府提供的就業援助,54.25%參加過政府主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班,84.94%參加了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70.59%認為收入水平較震前有所提高,91.82%對目前工作生活狀況表示滿意。

    搭建載體,創新機制,感恩奮進情懷在文化重振的格局中綻放

    著力建設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著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文化新地標,培育文化新業態,是四川災後文化重建貫穿始終的方向。

    汶川博物館,如今成了汶川縣城的標誌性建築。去年5月,北川圖書館新館開館,佔地面積為震前老館的3倍,擁有10個閱覽室、7萬冊館藏圖書,還有包括5000冊電子圖書、200種電子期刊以及大量影像資料的數字資源。

    隨著文化設施改造升級、服務理念改進創新,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方式也不斷豐富。

    省市文藝團隊下鄉表演一個節目,各鄉鎮文藝隊伍主動配套1到2個節目,學習借鑒,提升水平。這是從去年開始,綿竹市文化部門倡導的活躍基層文化新舉措。

    在安縣,鄉村農民文藝小分隊已發展到80多支,他們常年活躍在鄉村,深受群眾歡迎。

    數字記錄下四川災區加快文化發展的腳步。

    “5·12”地震後,四川省文化系統多方爭取,將涉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搶救、羌族文化生態保護等方面的3677個文化建設項目納入規劃,概算投資87億元。

    截至去年9月,四川省1014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重建項目開工率達93.5%, 58個文化産業項目開工率達94%,245個災後文物搶救保護項目全部開工,1575個文化市場服務網點恢復重建項目全部完成。

    去年5月12日,茂縣最大的文化旅遊産業項目——新羌城開門迎客。綿竹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聯姻,文化旅遊業態逐步形成;羌族妹子回鄉創業,最大羌繡産業園落戶平武縣;三星堆文化産業園,江油李白文化産業園,劍門關文化産業園……全省災後重建實施的58個文化産業項目,投入上億元的超半數,陸續開始産生效益,前景看好。

    感恩奮進,已然融入災區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最大的感恩是加快發展振興,最大的感恩是建設美好家園。從悲壯走向豪邁,從恢復走向振興,震後第四個春天裏,放眼災區大地,更多的生機在勃發,更多的憧憬在綻放!

 
 
 相關鏈結
· 四川:地震災區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全省平均水平
· 四川:地震災區貧困農戶子女上學“一免一減”
· 貴州旅遊局全額資助的四川地震災區學生畢業返鄉
· 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災區部分項目工程竣工典禮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