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1日電(記者 吳宇)一瓶進口葡萄酒,有的只賣幾十元人民幣,有的卻要數千元,其依據是什麼?其中是否存在“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現象?有的進口化粧品,靠抗皺、增白、去斑等自我標榜的“特殊功效”賺取高額附加值,其本質到底如何?有的進口大豆,雖然沒有病菌和有毒有害雜草,卻含有未申報的轉基因品係,還算不算合格?其長遠可能對國民健康和相關産業帶來什麼影響?
最近,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投入鉅資設在外高橋保稅區等口岸一線的酒類、糧谷等多個專業實驗室相繼正式運轉,這標誌著“國門衛士”對相關進口食品等實施的微生物、理化、殘留等“常規通查”開始向特性、功效等更精深的“專查”演變,口岸檢驗檢疫傳統的“安全、衛生、健康”把關得以進一步向“環保與反欺詐”領域延伸,近年來為消費者關注的進口食品安全問題有望得到更好保障。
據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主任何宇平介紹,酒類、化粧品以及糧谷産品,均為上海口岸的“進口主力”。僅以通過外高橋保稅區進入國內市場的酒類和化粧品為例,2011年就分別佔全國相關商品進口總額的35%和34%,輻射效應巨大,通過專業實驗室建設把好進口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徐金記表示,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大力建立專業實驗室,就是為了貼近檢驗檢疫一線,貼近食品安全熱點難點問題,力爭“檢得了、檢得快、檢得準”。他認為,如果專業實驗室能力過硬,不僅可以為檢驗檢疫執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還可以幫助中國企業佔領國際貿易制高點,做買賣不受擺弄和蒙蔽,進而讓國內消費者更放心地面對進口食品。
2011年,上海口岸共進口各種食品及食品添加劑200多萬噸、貨值70多億美元,均比2010年增長11%左右。伴隨著進口貿易迅猛發展,相關進口食品風險也呈遞增態勢,“食品檢測工作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何宇平説。
據統計,2011年,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共發出不合格提示報告621份,動植物疫情報告1656份。諸如在進口木瓜粉膠囊中檢出含有未經批准進口的轉基因成分,在進口大豆中含有未申報的轉基因品係及有毒有害雜草,在進口黃鱔中檢出致病顎口線蟲,在進口蝦中檢出壞死病等案例,都為上海口岸以至全國口岸首次。
近年來先期建立的國家級豬病重點實驗室,2011年不僅保證了上海口岸全年12.9萬噸豬肉製品進口,而且在進口種豬中確診了數十例豬傳染性胸膜肺炎陽性案例,保障了廣東、上海、河南等地的生産和市場安全。
“近年來進口食品領域出現的突發事件,都具有新、急、難的特點,往往是日常檢測或已有標準裏的‘空白’。食品安全無小事,要想避免檢驗質量事故,不能靠僥倖,只有通過專業實驗室建設不斷提升檢驗能力。”何宇平説。
據介紹,上海口岸新近運轉的酒類和化粧品實驗室,已分別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區域性實驗室。面對未來口岸需求,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還將開展一系列應急性、實用性、前沿性檢測技術的研究和儲備,規劃和籌建超過10家的國家級或區域性重點實驗室,涉及二惡英、放射性、飼料、動物寄生蟲等檢測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