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27日電(記者 孫麗萍、周蕊)27日下午,隨著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北京總部“鳴鑼開市”,來自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出版集團等14家中央文化企業的200余個文化項目,同時滾動出現在交易廳的電子屏幕上,尋找海內外買家。
作為中宣部等五部委聯合發文認定的全國兩家試點文交所之一,上海文交所“落子”北京,只是它服務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繁榮的關鍵一步。據介紹,未來三年內,上海文交所將根據中央試點部署,率先探索破解文化企業“評估難、融資難、拓展難”等諸多問題,尋找文化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融合發展之道。
全國首家文交所在上海“誕生”
文化産權交易,還是一個新生的事物。2002年以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不少文化單位紛紛轉企改製成為市場主體。然而,文化行業的特殊性使這些企業在融資等環節遭遇難題,難以與資本有效對接。
2009年6月,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首家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産權等為交易對象的專業化市場平臺。
全國首家文交所為何在上海誕生?上海文化産業專家花建認為:“上海左手是金融,右手是文化,這是催生第一家文交所的土壤和空氣。”
作為國內的金融中心,上海擁有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保險等全國性資本要素市場,同時也已成為中外資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産品最為豐富、金融創新最為集中的地方。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各類金融機構總數累計超過1000家,僅去年一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400萬億元。
另一方面,上海也擁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眾多文化品牌和豐沛的文化資源,與星羅棋佈在數十個文化創意園區內的無數中小文化企業。這些文化市場主體對於産權交易也有著迫切的需求。
數據顯示,成立3年來,上海文交所各類文化産權掛牌項目約2000宗,已成交300余宗,交易金額達152億元。2011年底,它經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聯合發文,被批准成為全國兩家“試點”文化産權交易所之一,可以進行文化産權交易方式探索。
搭建文化和金融對接的平臺
2010年,甘肅著名作家金鑫創作的小説《阿米!走步!》在上海文交所掛牌,尋找合作夥伴和資金一起改編電影。版權所屬方甘肅獒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僅有600萬元資金,而拍攝電影的項目預算卻高達1200萬元。
接受申請後,上海文交所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一對一服務,先後在全國10個省市向數千名投資人推薦。經過不懈努力,為該公司引入5位投資合作夥伴,共融集到折合1500余萬元的資金及物資支持。
眼下,這部講述法國自行車教練和兩位中國藏族運動員友情的影片已經拍攝完成,正在後期製作,計劃于2012年年底在全國公映。而嘗到了“甜頭”的甘肅獒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又計劃將另一部講述歷史上古羅馬軍團在甘肅驪靬村“神秘消失”的影片,引入上海文交所的交易平臺融資。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最近,上海文交所還引入民營資本合作成立了“品牌交易中心”,試圖通過資本運作來“復活”那些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輝煌、如今湮沒的“老品牌”“老字號”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所有的模式都是為了讓文化項目成功對接金融資本,發現價值,乃至實現增值。”上海文交所總經理張天説,經過多年努力,上海文交所已經“集聚”了全國近500家産權經紀公司、28家評估、會計、審計、律師等仲介機構,還培育了首註解冊資本逾1000萬元的文化産權管理服務機構,其中2家管理資産達到10億元。
輻射全國、服務全國
2011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商務部聯合發文,明確中央文化央企産權必須進上海、深圳兩家全國試點文交所交易。
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董事長尹明華解讀説,這意味著,上海文交所和深圳文交所“實質上成為可以進行地方和中央國有文化産權交易的文化産權交易平臺”。
按照中央的試點部署,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近期動作頻頻:不久前,上海文交所已在安徽設立“服務窗口”,向泛長三角地區提供各類文化産權交易服務。安徽文化産權交易所將30多個當地優質文化資源項目,標的金額高達300多億元,委託上海文交所進行市場推介。
而27日在北京啟動的“中央文化企業國有産權交易系統”,則將為眾多央企打開對接資本的“通道”。據悉,這家在京新設的交易平臺,將在國資交易、産權評估、法律保護、融資擔保、創新産品等方面,為中央文化企業提供零距離服務,並以北京為平臺,服務全國各地的文化企業。
“中國的文化企業目前普遍面臨著有資源、缺資金的局面,手裏面的文化資源很難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文化産權交易對文化産業的發展非常重要,這將促進中國文化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金一偉説。
“上海文交所北京總部將積極展開文化産權交易方式探索,積累經驗,發揮示範引導作用,服務於全國文化産業的發展繁榮。”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