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 林紅梅)大巴車在連綿的盤山公路上盤旋,如煙白霧瀰漫在山澗溝壑,滿眼綠樹山花。這是一條蜿蜒在大別山腹地,穿過紅安、麻城、羅田等7個縣市的農村公路。這條去年年底通車的公路,使大別山區230多萬農民順暢出山,成為現實。
大別山內區農民出行的變遷,是我國億萬農民出行條件改善的縮影。近10年來,在政府投資推動下,我國掀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村公路建設熱潮,成為黨和政府惠及百姓“德政工程”中的璀璨明珠。
歷史上最大規模建設熱潮
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3.4%。農村公路是廣大農村地區最主要的交通基礎設施,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産和生活。1978年,中國農村公路里程只有58.6萬公里,大量鄉鎮和村莊都不通公路。到2002年底,中國農村公路僅達到133.7萬公里。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廣袤大地上掀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熱潮,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將此稱為“十年磨一劍”。
交通運輸部數字顯示,2003年至2011年,全國共新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里,新增通車里程220萬公里;全國鄉鎮通達、通暢率分別達到99.98%和97.17%,建制村通達、通暢率分別達到99.39%和83.89%;新增農村客運線路5萬餘條,新增日發班次60余萬個,全國鄉鎮、建制村通客運班車率達到了98.12%和91.47%。
農村公路的十年大發展,是黨和政府突出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交通運輸部部長馮正霖介紹,中央財政投入農村公路的車購稅從2002年的23.6億元逐年提高到去年底的438億元。
惠及農民的德政工程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0年至2011年對全國31個省份154個村調研結果表明,農村公路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享受率、滿意度和關注度均列前位,是農村地區面貌變化最大的領域之一。
農村公路通車後,促進了農民生活寬裕。大別山深處的紅安縣八里灣鎮毛張塢村農民張興平告訴記者:“以前村裏出門賣糧賣菜只能用人挑,我種的西瓜因運不出去爛在田裏。現在寬闊平坦的二級公路從村莊旁通過,我開車到田里拉西瓜,去年多收入4000多元。”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李華説:“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農村比比皆是。”。
農村交通條件改善,方便各種商品進入農家,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出積極貢獻。在羅田縣九資河馬叉河村,一位方姓老人説,路通後,家裏辦起農家樂,一年收入三萬元。
便利的農村公路還為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創造了條件,促進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綠色旅遊農業、商品加工業等現代農業轉變。李華舉例説,浙江金華市婺城區農村公路網絡完善後,工業經濟和服務業快速發展,一二三産業比重由以前的23:45:32調整為13:47:40。
此外,農村公路拉近城鄉距離,使鄉村對接城市,增強了工農城鄉互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新階段下新任務
“中國農村公路儘管建設成效十分顯著,但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馮正霖坦言。
馮正霖分析,農村公路建設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公路“網絡型”路網尚未形成。截至2011年底,全國仍有1080個鄉鎮、103095個建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二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公路發展滯後;三是制約農村公路管養工作的因素明顯增多;四是農村客運發展和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今後,農村公路建設將打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路發展攻堅戰。李盛霖指出,要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時,相關省區市要研究省、市兩級政府對連片特困地區用於農村公路的財稅支持政策、金融服務政策等。
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理養護,確保已經修好的農村公路不壞掉,是今後的重點任務之一。馮正霖説,到去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53.7萬公里,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將新增農村公路40萬公里,總里程將接近400萬公里,這麼大的公路總量要養護管理好,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要將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引向縱深,落實責任主體,落實養護資金,確保“有路必養”。
路通後要車通。李盛霖説,要研究制定農村客運公共財政保障制度,鼓勵提高農村客運通達深度、廣度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