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4月5日電(記者黃小希)5日21時左右,搭載我國南極考察隊員的“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並將於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半載風雪半載歌。肩負光榮使命、心懷神聖夢想,222名考察隊員迎戰西風帶、嚴寒、乾燥、強烈紫外線……以勇氣和智慧完成了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取得了深冰芯鑽探、南極巡天望遠鏡、南北極環境綜合調查專項等項目的突破性進展,書寫下南極科考的嶄新篇章。
科學考察:在困難中創造新記錄
“經過大家4個多月的努力,科考隊的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現在返航。”北京時間3月6日20時,隨著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話音落下,“雪龍”號科考船載著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隊員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隊員,在一片風雪中“回家”。
南極科考期間,來自祖國的關懷激勵著考察隊員克服惡劣環境帶來的種種困難,實現了我國南極科考歷史上的諸多突破:
——在嚴寒、缺氧、高海拔的南極內陸,崑崙站隊26名隊員在異常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完成了深冰芯鑽探導向孔鋪設,並將我國自主研發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安裝在冰蓋之巔,為今後崑崙站科考打下堅實基礎。
——在風浪肆虐的南極半島海域,大洋隊24名隊員經過13天艱苦作業,完成了多學科大洋綜合考察,作業站點達46個,獲取樣本8500個。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半島海域進行如此規模的大洋考察,填補了我國在南大洋斷面大縱深綜合觀測的空白。
——在中山站,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長航程極地漫遊機器人順利通過“身體素質”測驗,並在內陸冰蓋地區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這是我國機器人首次在南極冰蓋實現自主行走。
——在長城站,考察隊員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每天堅持對站區附近的海豹進行調查,並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為以後深入研究南極海豹行為打下良好基礎。
不僅如此,第28次南極科考中,普裏茲灣海域見證了我國大洋考察的多個首次:首次布放並回收兩台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首次成功回收隔年布放的潛標系統;首次布放4套用於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流速等數據的錨定潛標……
在直升機支持下,科考隊員還首次對南極冰蓋邊緣的達爾克冰川進行了航空攝影,拍攝範圍約為100平方公里。此次航拍不僅能獲得達爾克冰川的航空影像,還可獲得中山站所在的協和半島的最新正攝影像地圖。
繼中山站永久性驗潮站之後,又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在長城站的長城灣附近建成。在南極洲建立驗潮站,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研究南大洋海平面變化的需要,而且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動態依據。
物資補給:與時間和天氣賽跑
儀器設備、食品、油料……科考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站區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支撐。
此次航程中,“雪龍”號科考船承擔了中山站、長城站、崑崙站“一船三站”的物資運輸任務。船員們克服了載貨量大、人員多、航程緊、冰情惡劣等諸多不利因素,為科考隊提供了安全、穩定的航行、後勤和科考保障。
自2011年11月底“雪龍”號停靠中山站附近的陸緣冰區域,緊張的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長城站卸貨以及中山站第二階段卸貨工作就依次拉開序幕。
不打無準備之仗。每一次卸貨開始之前,第28次南極科考隊都要多次召開會議,根據具體情況商討制定方案,並成立指揮部統籌協調各項工作。每一批順利運抵站區的物資背後,都寫滿了執著與艱辛:
茫茫海冰上,一輛輛雪地車拖拽著雪橇,在“雪龍”號與中山站之間穿梭。11月正處於極晝期的南極沒有夜晚,卸貨中的科考隊也無眠,隊員們輪番作業,將中山站度夏所需物資以及崑崙站隊物資運達中山站,確保了26名內陸考察隊員按原計劃出發前往崑崙站。
2012年的第一天,“雪龍”號科考船抵達長城站錨地,長城站卸貨“戰役”打響。風雪中,考察隊員們24小時作業,用4天時間將700噸物資按時運抵站區。僅1日當天,11個集裝箱就從“雪龍”號科考船順利運送到長城站碼頭。
2月上旬,持續的偏東風將大量冰山和浮冰吹到中山站碼頭附近,將航道堵死,中山站第二階段卸貨工作步履維艱。為了確保將中山站正常運轉所需的油料卸運上站,科考隊派出小艇在浮冰與冰山間探求航道。短短4公里,作業人員駕著小艇左躲右閃地穿行了7個多小時,饑寒交迫不説,還要隨時提防冰山“翻身”。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考察隊員齊心協力,竭盡所能完成了本次科考的卸貨任務,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後勤保障。”副領隊朱建鋼説。
工程建設:在風雪中蓋房
蓋房子不容易,而在冰封雪飄的南極蓋房子難上加難。20多年來,經過一批批考察隊員的努力,我國南極考察站站區面貌逐漸改觀,功能不斷完善。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期間,長城站、中山站和崑崙站建設又向前邁進一步。
長城站進行了“十五”能力站區工程後續建設和設計、站區儲油系統後續建設、衛星通信系統升級和維護、站區上下水管網係改造、文化建設等多項工程建設和保障項目。站區各建築文化建設室內實施工作的完成、站區儲油區8個油罐上精心繪製的“八仙過海”主題畫、矗立在站區的“愛國、求實、創新、拼搏”八個大字,更是讓長城站颳起一股“中國風”。
在中山站,由於直升機事故,建材未能完全卸運上站,施工進程受阻。但來自中鐵的施工人員利用有限時間,完成了宿舍棟、發電棟主體結構的吊裝焊接工作。
零下30多攝氏度的南極冰蓋上,來自寶鋼的施工人員像“搭積木”一樣,把在國內預製好的鋼構件和各種板材拼裝起來,完成了崑崙站綜合樓二期工程。
在南極內陸地區施工,複雜程度超乎想象。施工人員要用帶鏟鬥的雪地車把雪剷平,用履帶壓實,在壓過的雪地上鋪一層木板,木板上放置一組鋼結構基礎,而後才能在鋼結構基礎上安裝鋼柱,並在鋼柱上架設鋼梁,形成一個屋架,再在屋架上鋪設地板,搭建保溫墻板和屋頂。面積近100平方米的崑崙站綜合樓二期工程,緊鄰一期建築。它的建成為崑崙站下一階段建設打下了重要基礎。
集體活動:在艱難中鼓舞士氣
緊張工作之餘,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為科考隊員們鼓勁、打氣。
從天津起航不久,第28次南極科考隊開辦的“南極大學”就在“雪龍”號科考船上正式“開學”。“南極大學”校長、領隊李院生為隊員們講授了“開學第一課”——《走進南極看地球——目擊全球氣候變化》。
在航渡期間開辦“南極大學”,已成為歷次我國南極科考隊的一個傳統。通過邀請參加南極考察的各學科專家講授有關南極冰川、大洋科考、天文等領域的知識,“南極大學”成為活躍氣氛、豐富知識、加強各學科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
2012年農曆春節到來之際,長城站邀請智利費雷站、智利海軍站、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阿蒂卡斯站等國外考察站站長和隊員到站聯歡,中外考察隊員一起度過了一個別樣的南極春節。
在中山站,冰上野炊、夏季運動會、迎新春國際聯歡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活動,為隊員們留下了獨特的南極記憶。
科考隊臨時黨委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為順利完成考察任務提供了保障。
“創先爭優活動以第28次南極科考隊的任務為主線,不僅充分發揚了南極精神的光榮傳統,豐富了南極文化,還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團結隊伍,提振士氣,鼓舞科考隊員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第28次南極科考隊臨時黨委書記劉刻福説。
"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 凱旋"回家"
新華社“雪龍”號4月5日電(記者黃小希)北京時間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並將於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餘海裏之後,“雪龍”號終於凱旋“回家”。
“雪龍”號于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後完成了中山站及長城站的貨物卸運。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後,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隊員和中山站第27次越冬隊員於今年3月6日搭乘“雪龍”號自中山站附近海域啟程回國。 >>>詳細閱讀
是探索者,也是尋夢者
--南極微訪談對話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員
第28次南極科考隊員雷娜通過新華社中國網事微博向親友問候(2月24日攝)。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預報中的暴風雪沒有如期而至,披著厚厚羽毛的賊鷗在窗外輕盈地掠過,遠處千變萬化的冰山清晰可見。這是南極中山站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但因為有了互聯網這座“橋梁”,“中國網事”記者從南極連線北京,和億萬網友一起對話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員。人們在重復著一個百年之問:在南極曆盡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無窮的痛苦與煩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新華社發(劉健 攝)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黃小希、李響、婁辰、潘旭)2月25日,距北京12553公里。預報中的暴風雪沒有如期而至,披著厚厚羽毛的賊鷗在窗外輕盈地掠過,遠處千變萬化的冰山清晰可見。
這是南極中山站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但因為有了互聯網這座“橋梁”,“中國網事”記者從南極連線北京,和億萬網友一起對話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員。人們在重復著一個百年之問:在南極曆盡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無窮的痛苦與煩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