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報告顯示,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6%,漲幅較2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這一數據一經公佈,便引發了公眾對物價可能持續上漲乃至出現一定程度通脹的擔憂。專家指出,雖然在短期內物價面臨著起起落落,但分析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物價總水平將在一段較長時期內保持基本穩定。
從歷史看,宏觀調控能力越來越強
經過多次實戰,我國物價宏觀調控的手段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能力也越來越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曾經歷過兩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一次是1988年,CPI漲幅一度高達18.8%,另一次是1994年,CPI漲幅更是高達24.1%。當時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短缺,居民對通脹的恐慌也加劇了商品搶購,進而造成了物價大幅上漲。
面對當時嚴重的通貨膨脹,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擴大生産、保障供給、穩定輿論,迅速扭轉了物價高漲的局面。
最近一次物價較高的情況出現在2011年,CPI到2011年7月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6.5%。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擺在宏觀調控的首要位置,採取了包括控制貨幣流通量、發展生産、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綜合調控措施,價格上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8月份以後,CPI漲幅持續回落,12月份已經回落到4.1%。
必須指出的是,目前在金磚國家中,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是最低的,巴西、印度等都要比我國高。這也説明我們物價宏觀調控的成效是明顯的,能力也不低。
綜合來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物價調控的多次實戰,我國物價宏觀調控的手段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能力也越來越強,具備了將通貨膨脹基本控制在國民經濟可以承受、普通百姓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內的能力。
從現實看,産品供應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已經基本告別了商品短缺,企業也在通過各種手段提供種類豐富、物美價廉的産品
“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的上漲更是牽動著廣大老百姓的神經。當前,我國糧食生産連續8年豐收,2011年我國糧食總産量登上5.5億噸新臺階,已經達到了2020年糧食産能規划水平。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已經超過40%,遠遠高於17%至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有充裕的庫存基礎。同時,我國已經出臺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進一步加大了食品生産的保障力度。從較長一段時期來看,我國糧食生産和庫存能夠穩定滿足全社會的“吃飯”需求,不會出現糧食短缺。
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已經基本告別了商品短缺。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大多數企業都會使出渾身解數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生産成本,保證能夠生産出種類豐富、物美價廉的産品,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這會使全社會商品和服務時刻存在降價的動力和壓力,保持穩定的産品供應,有助於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從長遠看,短期價格波動難以持續
“熱錢”的炒作和輸入性通脹壓力,導致了部分産品價格短期的起伏,但這一波動難以持續
有專家指出,蔥、姜、大蒜等一些商品價格此起彼伏的交替上漲而不是普遍大規模同時上漲。其原因主要在於社會流動性過剩,即“熱錢”太多,造成了部分商品短時期內的過快上漲,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是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價格全面上漲的集中體現,也説明物價正在由結構性上漲向成本推動型上漲轉變,全社會物價總水平依然面臨著持續上漲的巨大壓力。同時,國際上原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物價水平並不是越低越好。物價持續下跌會形成通貨緊縮,使企業效益下降、産品積壓上升,從而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場消費不足,進而使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陷入一種互相牽制的惡性循環中。相反,適當的價格上漲能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擴大再生産,也能使企業和行業間獲取的利潤達到相對平衡,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居民收入會持續增加,生活水平也會進一步改善。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大漩渦中,對適度的物價上漲,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平穩的心態,對短期內出現的物價過快上漲,不要過分擔心。在政策手段日益豐富、物質基礎日益雄厚的今天,物價總水平將會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基本保持穩定。(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