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報道了河北、江西、浙江一些不法廠商使用重金屬鉻超標的工業明膠冒充食用明膠來生産藥用膠囊,修正藥業、金馬藥業、海外制藥等9家藥廠紛紛中招,所産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藥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最高超標達90多倍。
毒膠囊掀起的輿論風暴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據最新的消息報道,由於涉嫌鉻超標,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6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産品暫停銷售和使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表示,已責成相關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對媒體報道的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和産品檢驗,並派員赴現場進行督查。被叫停銷售和使用的産品,待監督檢查和産品檢驗結果明確後,合格産品將繼續銷售,不合格産品依法處理。對違反規定生産銷售使用藥用空心膠囊的企業,將依法嚴肅查處。
監管部門的跟進也算及時。然而,這一起毒膠囊事件和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有所類似——不法生産商違法生産在先,繼而是媒體曝光引發輿論聚焦,最後是監管部門出面善後。對公眾而言,類似事件中這樣的“起伏”路徑已算不上跌宕。監管本意是“預防”,現在卻屢屢“善後”,人們免不了追問:食品不安全,藥品不安全,監管部門的官員自身是不是也應該有點“風險”了?
不能不説,滯後的監管中有瀆職與不作為的可能性。事實上,在浙江新昌縣儒岙鎮,部分藥用膠囊生産商對白袋子工業明膠鉻超標的事實心知肚明,在新昌縣做藥用膠囊的企業圈內,大量的白袋子明膠通過地下鏈條暗中銷售和使用已是公開的秘密。既然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那麼為什麼不見監管部門出手?據媒體披露,藥企及相關企業是浙江新昌的支柱産業之一。因為這些企業是當地的支柱産業、利稅大戶,當地監管部門是不是才對這些企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生活在一個免於“食品和藥品安全恐懼”的環境裏,是公眾本應有的權利和尊嚴。但這種權利和尊嚴卻以相似的模式被屢屢侵犯。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國家對三聚氰胺相關責任人的懲罰不可謂不重,然而,乳製品行業的問題依舊沒有絕跡,“問題牛奶”時不時會被媒體曝光。這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消極監管是否也應該問責?毒膠囊興旺發達,監管的滯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讓瀆職失職的官員受到應有的問責,才有可能促使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主動發力。(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