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立彬)“每年世界地球日,都會喚起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深反思,都會讓我們更加愛護地球母親。”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命題的思索。
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産前景堪憂
記者:今年地球日,國土資源部為什麼在“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主題下,又強調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徐紹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為我們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一切物質需求。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礦産資源被大量消耗,以致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許多多重要能源與礦産資源供應瓶頸。
科學發展的前提是科學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礦産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推進,礦産資源重要性愈加凸顯,資源需求剛性上升,但同時資源供給剛性制約,許多礦産資源顯得不夠用了。
據對45種主要礦産可採儲量保證程度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25種礦産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産。未來10到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産資源的剛性需求與供給剛性制約矛盾將愈益嚴峻。
在世界地球日,我們希望呼籲全社會都增強資源意識,積極支持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保障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正視國情與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記者:在2011年世界地球日,您強調地球不能承受之重,今年為什麼進一步強調國情重壓?
徐紹史:礦産資源緊缺,部分原因來自“開源”不足。人們清楚地看到,我國礦産資源消費快於生産、生産快於勘查。過去15年間,我國礦産資源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大宗礦産進口量大幅增加,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其中,石油、鐵礦石、精煉鋁、精煉銅、鉀鹽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
隨著全球礦産資源競爭日益加劇,利用境外礦産資源的風險和成本日漸加大。作為礦産資源生産與消費大國,我們的資源完全依靠國際市場,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且會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現實告訴我們,摸清我們自己礦産資源家底,立足國內實現找礦突破,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再三強調立足國內增強資源保障能力。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為新時期地質找礦工作描繪了宏偉藍圖,也對開發礦産與保護環境提出了新挑戰。
綠色發展要開源更要節流
記者:怎麼看待我國礦産稀缺與大量浪費共存局面?
徐紹史:礦産資源是有限的,是寶貴的。我們不僅要重視“開源”,還要重視“節流”。新世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另一個特色,就是在開源同時,將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這既是由我國共伴生礦産多、低品位礦産多、難選冶礦産多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也是珍惜地球資源的必然要求。
提高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一方面能夠讓一礦變多礦,小礦變大礦,貧礦變富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變廢為寶,減少廢渣排放,建設“綠色礦山”,保護自然環境。此外,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還要探索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資源管理模式。
地球,作為人類唯一的家園,承載著人類社會生生不息地發展。一直以來,人類利用地球寶貴的礦産資源,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我們深刻地認識並且也有能力去改變過去那種粗放浪費的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開發不注重保護的發展方式。
“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必須作出的選擇。每年世界地球日,都會喚起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深反思,都會讓我們更加愛護地球母親,珍惜地球資源,保護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