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6月3日電(記者何偉)通過實施人工增雨工程,青海三江源地區降水增加258億立方米,生態綜合效益顯著。
遙感監測顯示,實施人工增雨後(2007~2010年)較實施增雨前(2003~2006年),三江源地區湖泊平均面積普遍呈明顯增大趨勢,具有很強代表性的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平均面積分別增大10.28平方公里和33.03平方公里。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這一地區的生態狀況日益惡化。為此,國家于2005年投入75億元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其中人工增雨項目投資1.6億元。
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介紹,人工增雨工程作業覆蓋範圍達到55萬平方公里,建設內容包括綜合監測、催化作業、信息傳輸、作業指揮與效果評估五大系統,目前相關項目即將全面完成。經過不懈努力,三江源人工增雨工作實現了作業手段、區域、規模、時間的大幅擴增,初步形成了省、地、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這一工程榮獲“國家優質投資項目獎”。
青海省氣象局分析認為,通過高原空中雲水資源的開發,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效增加了該區域降水量,對於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河流徑流、緩解水資源短缺和防災減災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