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少數民族文化繁花似錦
——寫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前夕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黃小希)再過幾天,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場場精彩表演,將在北京集中亮相:藏戲、畬族山歌戲、歌舞劇、音樂劇、雜技劇、京劇、豫劇……41臺劇目參加會演,共演出92場。
隨著各地陸續上演文化盛宴,一幅壯美的畫卷向我們徐徐展開。
守護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內蒙古,錫林浩特。數百名演員正沉浸在火熱的排練中。
為了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草原記憶》正在接受二度創作情況的審核。優美的舞蹈、壯麗的景色、歡快的生活場景……集民族性、觀賞性、時代性于一體的《草原記憶》,對舞美、燈光、服裝、舞蹈進行不斷改進。
緊張排演的《草原記憶》,只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
60多年來,黨和國家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權利,保護少數民族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強化法制保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等;
——實施規劃引導,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製播出出版”。
正是黨和國家的積極鼓勵、大力扶持,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劇作品得到搶救與保護,少數民族藝術創作碩果纍纍——
“藏在深閨”中的少數民族舞臺藝術以創新、融合的姿態走向大眾;
師公舞、安代舞……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豐富著百姓的“文化餐桌”;
繡球、木卡姆……越來越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文化、旅遊市場相融合,在促進自身更好傳承的同時,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
發展與繁榮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月光下的清真寺、悠揚的誦經聲、戴白帽的男人、披蓋頭的女人……再過幾天,大型回族原創舞劇《月上賀蘭》將在北京演繹一段大氣磅薄與精緻細膩兼具的“回鄉風韻”。
早在2009年,《月上賀蘭》就開始探尋特色民族文化同市場的“聯姻”之路。經過三年探索,《月上賀蘭》不僅正式進駐中華回鄉文化園,還商演了數百場,直接收入近千萬元。
叫好又叫座的不只《月上賀蘭》,像這樣不斷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藝的探索,在各省區市蔚然成風。“僅從這次會演確定的41臺參演劇目看,與上屆會演相比,題材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文藝會演組委會秘書長、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介紹説。
——在題材上,參演劇目既有歷史題材,也有現實題材;既有農村題材,也有兒童題材;既有歌頌少數民族傑出歷史人物的作品,也有歌頌當代少數民族先進典型的作品。
——在形式上,參演劇目有綜合晚會、歌舞詩、舞劇、歌劇,還有電影交響音樂會、京劇交響音樂會、音樂劇、雜技劇,以及多個少數民族劇種和漢族地方劇種。
“這次參演的劇目,有一部分是出自名家的精品之作,體現了近年來民族文藝的發展水平;還有一部分作品,主創人員是由少數民族本土的、基層的青年文藝工作者擔綱,不乏上乘之作。”武翠英説,本屆文藝會演更加生動地體現了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從小眾“私房菜”到大眾“家常菜”
劇本注入新內容,舞美重新設計製作,音樂進行了再加工……為了在會演中精彩亮相,這些天,不少專家被邀請到鷹潭指導排演《七彩畬鄉》。
“既有山歌音樂劇的元素,又有戲曲的特點,是一部具有濃郁的畬鄉風土人情、又反映了當代畬鄉人生存狀態的山歌戲。”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對這出新戲如是評價。
開拓創新的遠不止《七彩畬鄉》。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和特色,充分發掘當地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想方設法豐富群眾文化餐桌。雲南把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産業優勢,推出了《麗水金沙》《雲南映象》等一批文藝精品,創造了文化産業發展的“雲南現象”;作為中國通往東盟的橋頭堡,廣西文化“走出去”特別是針對東盟的交流活動更加頻繁活躍……
精益求精的民族文化精品不能只是“私房菜”,更要做讓百姓喜聞樂見的“家常菜”。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讓這些藝術瑰寶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讓公眾品嘗一次文化盛宴。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藝會演組委會執行主席、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説,每個民族就是一朵美麗的花,用她裝點祖國的大花園,祖國就會變得繁花似錦、多姿多彩、無比美好。
不少專家認為,本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中央提出“文化強國”之後舉行,有助於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助力我國文化建設。
人們期待,一場場原創民族歌舞的輪番上演,掀起少數民族文化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