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五大關節點將考驗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15日 17時0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記者李宣良、田兆運、王玉山)首次在夏季發射,首次搭乘女航天員飛天,首次實現手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首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承載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多項“首次”使命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實施在即。航天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這次任務至少在五大關節點上經受著考驗。

    關節點一:首次夏季發射,天公能否作美?

    選擇6月份發射,在我國載人航天歷次發射中尚屬首次。“我們從神舟一號以來完成的歷次發射都選擇在春、秋、冬季,唯獨沒有在夏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説,高溫和雷電是夏季發射面臨的最大挑戰。

    長征二號F火箭推進劑工作的最佳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前白天的溫度達到30多攝氏度,如何才能確保推進劑安全工作?

    崔吉俊介紹,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火箭推進劑加注系統的升降溫設備進行了全新改造,能夠使推進劑在發射前降低5攝氏度左右,保證其接近最佳工作狀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技術部氣象室主任李興東介紹,在可能干擾載人航天發射的雷電、大風、降水、電場強度等幾個氣象條件中,雷電影響最大。氣象資料顯示,酒泉衛星發射場地區在秋、冬季基本沒有雷電,夏季雷電發生頻率約每月2.6次。

    李興東解釋説,雷電天氣雖然發生頻率不高,但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為此,近30名預報員正在全力以赴對神九發射窗口天氣情況進行準確預報。

    “如果天公作美,我們對第一個發射窗口實施發射抱有信心。”崔吉俊説。

    首次手動交會對接,能否再創奇跡?

    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首次交會對接中,僅用了8分鐘就完成原定15分鐘的任務,而且對接的精度、飛行器的姿態控制等指標大大高於預定目標。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用“奇跡”“100分”來評價這次任務。

    這次有航天員參與的手動交會對接能否再創奇跡?

    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表示,這次任務將先後進行無人和有人交會對接試驗。“從設備上看,神舟九號和神舟八號沒有什麼不同,對接機構也完全一樣。自動交會對接應該沒有任何懸念,而手動交會對接對航天員乘組來説將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錢衛平指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手動交會對接過程比較複雜,人工控制兩個高速運轉的航天器,難度大、風險高,要求航天員必須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靈活的協調性以及超強的認知、處置、協同能力。手動方式對航天員的操作負荷,也就是勞動量的要求也大大增加,而且受到航天環境,尤其是光線的制約。

    錢衛平認為,從國際經驗看,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規避了人員操作可能導致的失誤,並且不需要考慮航天員的安全和救生系統,但其可靠性和靈活性沒有手動方式高。

    “手動交會對接對地面支持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防止突發情況的出現,這次手動交會對接將安排在航天器飛越我國上空的白天時間進行。”錢衛平説。

    首次多人長期駐留,“天宮”是否“宜居”?

    儘管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沒有載人,但是飛船和天宮一號都是完全按照載人狀態設置的。

    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説,在200多天的在軌飛行中,天宮一號姿態控制穩定,測量設備狀態良好,資源充足,內部環境滿足載人要求。

    這次任務中,將有兩男一女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進行超過10天的駐留,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創造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新紀錄,也對天宮一號是否“宜居”提出了挑戰。

    天宮一號是我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也是我國當前“個頭最大”的載人航天器,擁有15立方米的實驗艙,可供3名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20天。“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是一室一廳,那天宮一號就是別墅。”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曾形象地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科技委委員楊宏介紹説,天宮一號設計非常人性化,為航天員開闢了兩個專用睡眠區,有獨立光照可自主調節光線,還配備了雙向可視的通訊設備,各項操作都有助力把手,以適應微重力環境。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透露,為確保航天員能夠長時間執行任務,在航天員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進行了週到而細緻的人性化安排。以吃為例,“廚房”裏儲藏了至少80余種食品,航天員每天能吃到不同種類的飯菜。在娛樂方面,航天員不僅可以與親人、同事視頻通話,還可以收發電子郵件並欣賞自己攜帶上天的電影和音樂。

    中繼衛星首次正式使用,“天鏈”能否暢通?

    載人交會對接,重點在安全,難點在測控。

    錢衛平認為,“準確進入軌道,精確交會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安全撤離返回”,是對這次交會對接全過程的描述,測控系統的作用貫穿始終。

    在這次任務中,我國自主研製的“天鏈一號”01星、02星將首次正式投入使用,不僅將大大提高我國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的覆蓋率,而且標誌著我國陸、海、天基一體的航天測控網正式建成。

    中繼衛星是航天器在太空運行的數據“中轉站”,可為中、低軌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服務,從而極大提高各類衛星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能使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數據實時下傳。中繼衛星系統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發揮軌道覆蓋率高、信道傳輸能力強等優勢,提高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的能力和可靠性。

    由於中繼衛星系統的加入,我國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的覆蓋率由以前的17%提升到了70%,使我國載人航天任務測控通信水平實現大幅躍升。

    “70%的覆蓋率,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所有的重要活動全部安排在這些弧段裏完成,大大提高了對航天任務的支持能力。”錢衛平説,“這不僅可以更好地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而且可以使關心他們的人們能夠更多了解他們的實時狀態。”

    首次“神女下凡”,能否安全著陸?

    經過多天太空飛行後,當一女兩男三名航天員乘坐飛船返回艙,在上千平方米彩色降落傘的牽引下緩緩降落時,這美麗的一幕將定格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成功的標誌。

    然而,“神女下凡”並不輕鬆,至少要闖過“燒蝕關”“黑障關”“過載關”和“衝擊關”這四道關口,才能安全著陸。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吳斌介紹,在整個航天飛行過程中,發射和返回過程對航天員和飛船的考驗最大,而返回階段尤為突出。在飛船再次進入大氣層時,返回艙和大氣的高速摩擦將使飛船變成一團火球,表面達到上千攝氏度的高溫,同時還會出現“黑障”現象,使飛船與地面失去無線電聯絡。由於急劇減速,航天員將承受幾倍于地球引力的過載。即便經過降落傘和反推發動機的緩衝,返回艙著陸的速度也會達到每秒一到兩米。

    “這些挑戰,正常人都難以承受,何況是在太空中執行了10多天高強度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吳斌説,為了確保航天員安全,著陸場系統在歷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快速定位、快速到達、精心處置返回艙等環節進行了改進,增加了3架醫療救護直升機,並在搜救直升機上裝備了通信吊艙,確保圖像和語音的傳輸更加清晰。

    “所有可能出現意外的環節,我們都進行了預想。讓航天員平安回家,我們有充足的信心。”吳斌説。

 
 
 相關鏈結
· 新華社記者對話神九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 神舟九號/天宮一號背景:世界各國女航天員一覽
· 劉洋出現在神九名單 第二代航天員踏上飛天路
· 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三措施保護航天員健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