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天宮”我的家——神舟九號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速寫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王玉山、李宣良、白瑞雪、田兆運) 門開了!
一個嶄新而又熟悉的空間呈現在世界面前:大紅的中國結,鮮艷的五星紅旗,米黃的地板,潔白的艙壁……
2012年6月18日,在茫茫太空等待215天后,天宮一號迎來久違的家人:45歲的景海鵬、43歲的劉旺和33歲的劉洋。
短短幾分鐘,卻讓人的心情如此迫切!
從16時58分景海鵬試圖打開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平衡閥開始,人們的心就緊緊地揪住了。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儘管通過天宮一號內置的攝像機可以清楚地看到艙門那邊景海鵬的身影,可“固執”的平衡閥就是紋絲不動。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指揮大廳內,安靜得可以聽到彼此的呼吸聲。此時此刻,蔚藍色的巨幅大屏幕上顯示,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組合體正飛過非洲大陸,向亞歐大陸方向飛去。
4分鐘過去了,5分鐘過去了……
“神舟九號,是否需要地面支持?”一個冷靜的聲音在大廳響起。
“請稍等一下。”一個更加冷靜的聲音傳來。這是景海鵬的回復。45歲的他,4年前曾隨神舟七號翱翔太空,心理素質優秀。也就是那次飛天,景海鵬與翟志剛密切協同,把中國人的足跡,印在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平衡閥動了!”突然,大廳裏有人輕呼。
17時06分,伴隨著平衡閥的完全鬆開,景海鵬向前推動天宮一號艙門,艙門緩緩地自下向上打開!
人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約一分鐘後,身著印有五星紅旗的藍色艙內工作服的景海鵬,上身前傾,兩手擺動,像一條歡快的、迫不及待的魚兒,又像一隻輕盈的、展翅欲飛的鳥兒,慢慢地“遊”進天宮一號。
甚至來不及站穩,景海鵬就舉起右手,衝著鏡頭揮手。他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為了這個勝利的微笑,一個民族期待了千年!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936年前的中秋之夜,北宋文學家蘇軾仰天長嘯。此時此刻,中國人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組合體,正翱翔在詩人曾經仰望的同一片星空上。
僅僅一分鐘後,劉旺接著“遊”進天宮一號。在失重環境下,他有點站立不穩,景海鵬趕緊扶了他一把。
右手扶著艙壁,劉旺用左手衝著鏡頭招手。
兩人很快適應了天宮一號的環境,按照程序往艙壁上安裝裝置,忙個不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總體室副主任陳欣説,倆人主要在做氣體採樣包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狀態設置兩項工作,把組合體調試成更適合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環境。“好比搬新家,要先裝修房子。天宮一號雖然是‘精裝修’,但也得裝飾一下。”陳欣笑著説。
天宮一號航天員活動空間有15立方米,較之以往的神舟飛船六七立方米的空間而言,有了很大擴展,更加適合航天員長時間居住。
隨著景海鵬和劉旺的調試,天宮一號艙壁上安放的電腦屏幕亮了,室溫也調整到20多攝氏度,“家裏”漸漸有了生氣。
“神舟九號,請通報個人身體情況!”
“神舟九號狀態良好。”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就在倆人忙活的這段時間裏,女航天員劉洋仍留在神舟九號軌道艙內值班。距地球343公里高的軌道上,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組合體緩緩飛行在祖國上空,向北京方向飛去。
千呼萬喚,17時26分,女航天員劉洋終於“遊”過艙門,來到天宮。
看到劉洋有種要飄走的感覺,正在工作的劉旺停下手頭的工作,扶著她慢慢站穩。性格開朗的劉洋,咧嘴笑了起來。
3位中國航天員齊聚天宮,揭開了億萬中國人期待千年的天宮生活大幕。
與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相比,天宮一號只是一間小小的實驗室。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前後,我國將在軌組裝60噸級載人空間站。而那時,隨著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天宮”很可能成為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
“設計中的中國空間站比天宮更寬敞,可容納6人同時工作。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一居室,費俊龍和聶海勝乘坐的神六返回艙和軌道艙是兩居室,天宮相當於套房,未來的空間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中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説。
不管大小,自己的家總是最溫暖,回家的感覺真好!
景海鵬,天宮一號歡迎你回家!
劉旺,天宮一號歡迎你回家!
劉洋,天宮一號歡迎你回家!
飛越大陸、飛越大漠、飛越海洋……搭載著3位航天員的天宮與神舟組合體,正飛向無盡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