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記者 劉錚)上半年剛剛過去,中國經濟的第一個6月份數據——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7月1日公佈。
世界經濟一片低迷之中,中國經濟走勢萬眾矚目。作為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6月份的PMI給我們展現出怎樣的中國經濟走勢?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應對?
延續下行態勢,出現趨穩苗頭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公佈的6月份中國製造業PMI,比上月回落了0.2個百分點,仍在經濟擴張與收縮的臨界點50%之上。
與5月份PMI比上月大幅回落2.9個百分點相比,6月份PMI的回落幅度明顯收窄。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科技信息部分析報告認為,這顯示出中國經濟雖有下行壓力,但趨穩基礎正在形成。
“從6月份的PMI走勢看,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態勢沒有改變。但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作用下,下行勢頭明顯放緩,並沒有落至一些人預計的臨界點之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分析認為。
從統計局公佈的PMI走勢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年以來,PMI從1月份50.5%起步,2月份緩慢攀升至51.0%,三四月間受節後開工、天氣轉暖等季節性因素影響快速攀升至53.1%、53.3%,5月份驟落至50.4%,6月份略降至50.2%。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6月份PMI最大的變化就是回落幅度明顯收窄。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回調的態勢已從前一階段超出人們預期的下滑,轉向逐步走穩。
從已公佈的5月份數據看,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力量有走穩之勢。前五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0.1%,增速比前四月只回落了0.1個百分點;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物價後的實際增速為11%,比上月略微反彈了0.3個百分點。
增速尚處正常區間,風險仍須警惕
在歐債危機充滿變數、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何去何從?特別是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連續5個季度回落,加重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的擔憂。
“中國經濟增速並不是特別值得擔心的問題,目前的增速在正常區間內。而且從長期看,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有著巨大潛力。”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認為。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儘管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會比一季度的8.1%繼續回落,但仍然處於目標區間。“十二五”規劃對中國經濟增速提出的目標是年均增長7%,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速目標是7.5%。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總量已今非昔比,所處的發展階段也大不相同。去年中國GDP已超過47萬億元,而改革開放初期僅3600多億元,經濟增長每1個百分點的分量大不相同。據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的研究,隨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環境壓力不斷加大,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每十年會下降1個百分點,應屬正常。
當然,經濟運行有著巨大慣性,仍須警惕經濟增速下滑過快。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對“穩增長”要給予足夠重視,防止經濟增速下滑過快帶來的對就業、企業經營、財政金融等領域的衝擊。
王軍分析指出,6月份構成PMI的主要分類指標中,從業人員指數為49.7%,落至臨界點下,説明經濟減速開始對就業發生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出口訂單指數為47.5%,創下去年12月份以來的最大降幅,5月份出口的反彈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抓緊落實“穩增長”措施,抓住機遇調結構促改革
“儘管出現了經濟趨穩的一些苗頭,但仍有不確定性,‘穩增長’的措施要抓緊落實。同時,要抓住經濟增速回落的有利時機,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張立群這樣看待當前的應對之策。
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把“穩增長”放到宏觀調控更加重要的位置。近期採取了包括降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鼓勵節能産品消費、結構性減稅、啟動重大項目等一系列措施。
王軍認為,要把已出臺的“穩增長”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好,特別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貨幣政策也有進一步預調微調的空間,但目前並不需要像“4萬億”計劃那樣的刺激。
許多經濟學家建議,從長遠看,應當把更多氣力下在供給側上。要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而這要靠推進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來實現。
“中國經濟的關鍵,不在增速的高低,而在於實現這樣的增速的微觀基礎是什麼,在於如何使現有的經濟增長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福利從而反過來拉動經濟增長。”劉偉説。
在經濟增速回落的時候,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的阻力較小,要抓住這個機遇。經濟學家們認為,要進一步改革壟斷行業、轉變政府職能、放寬民營經濟準入,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要引導資金加快流向戰略性新興産業,下決心淘汰落後産能,儘快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要深入推動收入分配改革,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為今後的發展蓄積新的動力。
“相信經過努力,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夠實現。但我們不僅要著眼於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完成,更要為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張立群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