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條江 不同好“風景”——漓江旅遊“華麗轉身”記
新華社桂林7月4日電(記者孫志平、劉偉、王勉)旅遊企業與旅遊景點當地群眾互爭利益、遊客越多景點環境壓力越大、旅遊産品單一經營方式粗放……這是目前我國多數旅遊景點普遍存在的三大難題。記者在重遊漓江時,親眼目睹了這一被稱為“中國旅遊名片”的風景名勝地發生的變化。在經過系列整頓、改革、完善後,曾經同樣面臨上述三大難題的漓江,舊貌換新顏,越發顯得迷人、美麗。
以“疏”代“堵”,竹筏遊輪和諧共處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在和煦的陽光下,秀美的山峰、碧綠的江水,奇異的景觀,讓不同膚色的遊客心醉神迷。
記者此前多次遊覽漓江,對漓江景觀不免有點“麻木感”,然而時隔一年再次坐船來到興坪段時,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晴朗的天空、開闊的江面、透徹的江水、清晰的倒影、悠閒的牛群、嬉戲的鴨子,尤其是一張張編著號的竹排筏,或載著一對對小情侶,或載著一家兩三口,有序地穿梭在一艘艘豪華遊輪間。一個個美妙的畫面,疊加在一起,有靜有動,有山有水,構成了一幅少有的山水和諧圖。
“別看這些竹排筏現在和遊輪這麼和諧,以前遠不是這樣,其中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轉變。”陽朔縣主管旅遊的官員鄭遠軍説。
記者了解到,和許多旅遊景點一樣,漓江也曾出現旅遊企業和地方百姓爭利的問題。一方面旅遊企業不願村民的竹排筏參與到旅遊中來;另一方面村民從自身生計出發,不管三七二十一,自製竹筏做起小買賣。漓江上竹排筏最多時達2000多條。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矛盾重重,惡性競爭,安全事故不斷。
“在治理過程中,當地政府部門對竹排筏沒有一味地去‘堵’,而是從沿岸群眾生活出路考慮,出臺《廣西桂林漓江排筏航行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對竹排筏依法登記,規定駕駛竹排筏必須取得操作員證書。同時規定竹排筏運行線路及停靠點等。”鄭遠軍説,事實證明這一和諧共處,共同致富的路子,破解了旅遊企業與當地群眾爭利的難題。
遊船建立“污水池”,導遊牢記“環保經”
“尊敬的遊客,歡迎您來到美麗的漓江旅遊……如果把漓江污染了,功不抵過……請大家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漓江,不要將任何雜物和垃圾投入漓江中……”
這是記者一行遊漓江時,漓江遊船導遊蔣麗麗的開場白,也是每次遊船起航時,蔣麗麗最先向艙內遊客傳達的“環保經”。她在漓江遊船上工作近8年時間。“環保注意事項不僅在遊船開船時要講,而且船行中途還要講。”她説。
漓江是桂林旅遊的魂,而水是漓江旅遊的魂。“保護好生態、保護好漓江的水質,就是保護桂林旅遊。看到許多旅遊景點,遊客一走,垃圾遍地,我們非常痛心。我們一再告誡自己,漓江的環境保護要從嚴、再從嚴。”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秦榮軍説。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桂林市先後“關、停、並、轉、遷”60多家漓江沿岸污染嚴重的工廠,並在市郊建成3個污水凈化廠,初步切斷了漓江的污染源。
據廣西海事局統計,漓江船舶日均産生生活污水約40立方米,船舶垃圾約8噸,年均産生殘油約20噸和大量的含油污水。為了保持漓江的潔凈,桂林市要求所有遊船嚴格按照《桂林漓江旅遊客船污染物監督管理規定》,遊船底部安裝排污池,遊船上所有的污染物排放管係實行鉛封。
推出《印象·劉三姐》,旅遊産業向多元複合型轉變
“我叫徐全發,是陽朔鎮木山村人……聽説許多客人喜歡看漁火,説是比天上的星星還要美。”這樣一段臺詞,52歲的徐全發從2004年至今説了幾千次,這也意味著《印象·劉三姐》演了幾千場。
作為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展示,讓《印象·劉三姐》吸引無數觀眾,一年演出500余場,幾乎場場座無虛席。《印象·劉三姐》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漓江旅遊的延伸,兩者比翼齊飛,相得益彰,成為桂林旅遊兩張亮麗的名片。很多遊客遊玩漓江後的“必修課”,就是看《印象·劉三姐》。
“之前並沒有現在這麼樂觀,桂林旅遊一度面臨旅遊形式單一的考驗,近年來桂林市鉚足了勁,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為此提出旅遊産品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複合型轉變,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印象·劉三姐》就是兩個轉變的集中體現。”桂林市旅遊局局長林業江説。
“現在遊漓江,真正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美麗的自然風光,舒適的船艙環境,加之《印象·劉三姐》壓軸戲,真正讓人體驗到快樂旅遊。”一位遊客下船前在船上的意見簿上如此寫道。